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今天訪美,中美貿易雙邊關係與人民幣滙價問題將會是重要議題。
在中美會議之前,法國總統薩爾科齊上周已先到美國訪問,由於法國今年是G20輪任主席,所以必須與美國商談制訂工作目標。去年因美國施行量化寬鬆政策二期被指引起貨幣戰爭,G20會談停滯不前,美國財長蓋特納曾經提出以經常賬盈餘或赤字佔國內生產總值(GDP)比率衡量「不平衡」,認為經常賬盈餘高於GDP的百分之四的國家應該讓其貨幣升值。以此為準則,大部份的亞洲貨幣都應該在升值之列。
國際貨幣基金會在去年12月中公佈環球央行所持外滙儲備比重,美元與歐元佔比與2009年底比較,成份分別下跌0.74%與0.6%。「其他貨幣」的比重則從3%上升至4%,反映各國對美元及歐元的信心進一步滑落。1913年前,英鎊佔全球總儲備約60%,二戰後英鎊的儲備貨幣地位被美元、日圓及馬克取代,今天英鎊只佔總儲備的4%,故此,現今美元作為主要外儲貨幣,佔65%以上央行儲備並非不可改變。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而人民幣貿易清算不斷擴大,作為主要計價貨幣之期不遠。中國國債市場在過去10年發展迅速,只差資本賬項不開放而令持人民幣的外國央行無增加回報的渠道,逐漸開放的國內債券市場予國外參與,或在香港擴大發債規模,都會增加外國央行增持人民幣信心。人民幣要與美元與歐元三足鼎立,成為主要外儲貨幣,可能仍需20年左右,但若要與日圓及英鎊看齊,佔全球儲備3%至4%,可於未來10年達成。
有望提早自由兌換
自去年G20後,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投票權已由第6位上升至第3位,僅次於美國及日本。未來5年間,人民幣有機會被包括在IMF的特別提款權的貨幣籃子內,為符合作為基礎貨幣的條件,人民幣自由兌換時間表有機會推前。為避免若干年後人民幣因自由兌換而一次過急升,中國讓人民幣循序漸進小幅升值對全球都有利。
王良享
星展銀行(香港)財資市場部高級副總裁
本欄逢周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