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司司長唐英年日前教訓八十後社運青年切勿「剛愎自用」,否則很容易「車毀人亡」,言論惡意抹黑兼引喻失當,驚人程度可與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早前稱「鄧小平應奪諾貝爾和平獎」相比。兩位下屆行政長官熱門人選不惜「語不驚人死不休」,相信與中央要求候選人首要條件必須是「高標準愛國者」有關。
有本地傳媒日前報道,中央已初步歸納出下任行政長官人選的各項條件,其中排在首項的是候選人必須是「高標準愛國者」,位次在有效管治班子、政績和民意支持等之上。有關報道的說法僅是引述「消息人士」,可見無論是京官、特區官員以至建制派政客,為防香港民意出現反彈,都懼怕親口說出中央「揀蟀」時的真正條件優次,雖然這可能也是眾所周知的事情。
任內推動《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失敗的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固然深得北京信任。接替董的曾蔭權自知本身出身港英公務員系統,並非「根正苗紅」,以往也在有意無意間說過不少向北京「交心」的言論,其中最令港人錯愕的就是在「六四」二十周年前夕,在立法會答問大會被議員問及是否支持平反六四時,指在「六四」後國家發展有驕人成就,「時間過了,港人對國家的發展有其評價」,還聲稱自己的看法「代表整體市民意見」。在中央「揀蟀」時「紅」(政治可靠)比「專」(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情況下,梁振英和唐英年相繼發表「交心」言論,也就不足為奇了。
其實,香港八十後社會運動近年風起雲湧,部份人的抗爭手法較為激烈,已獲北京注視。例如在去年七月,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接見香港中華廠商會訪京團時,曾要求該會要做好八十後青年的工作,引導他們成為「愛國愛港的新生力量」。
然而,包括唐英年在內的特區政府中人,至今仍未明白為何青年社運近年日趨「激進」的深層次原因。不少五十後、六十後的高官認為,八十後激進是因為在社會「上位」無望,因此只要給他們好處,他們便會乖乖地去賺錢和享樂。筆者雖然認同上述問題確有增加青年對社會的不滿,但卻更加相信,更多青年是因為眼見回歸十三年來,特區政府施政過份偏向商界尤其是地產商的利益,民主政制也發展遲緩,才會走上街頭向社會呼喚公平與正義。在創黨初期靠搞學生和青年社會運動起家的中共,難道現在因為已變成既得利益集團,不明白這點嗎?
艾自由
越位網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