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索K可致膀胱萎縮,不少濫藥青年「玩命」試食可卡因,更觸發「爆肺」危機。東區醫院發現首宗試食可卡因引發「縱隔氣腫」的青年個案,警告此症可引致俗稱爆肺的氣胸。另有醫院研究則發現,七成半濫藥青年吸食超過一種毒品,吸毒不足一年就有運動障礙。 記者:白琳
東區醫院在最新一期《急症醫學期刊》發表報告,一名19歲青年服食K仔多年,首次吸食霹靂可卡因(crackcocaine)後感到氣促,遂到該院急症室求診。電腦掃描顯示他患上「縱隔氣腫」,頸及近脊骨處有氣腫。醫生安排他吸氧氣及氣管擴張劑,留院後情況好轉。
空氣移肺門致縱隔氣腫
報告指出,西班牙逾半此症患者病發前數小時曾吸食可卡因。可卡因分為鹽酸鹽粉末及霹靂可卡因,前者為粉末狀,主要靠鼻孔吸食,霹靂可卡因通常與煙草或大麻混合,捲成條狀當香煙般點燃吸食,比前者更易上癮。
報告解釋,霹靂可卡因粒子細小,足以滲入肺泡,引發強烈咳嗽及支氣管痙攣,導致肺泡壓力上升。長期吸食者會互相「嘴對嘴」,向對方口中吹入可卡因煙霧,增加毒品吸收,只會令病情惡化。當肺泡破裂,空氣就會移到肺門,導致「縱隔氣腫」。此時氣泡或移到頸、胸等部位,導致皮下氣腫,極少數個案會惡化至「氣胸」,俗稱爆肺。
研究報告指出,05年美國2.8%成年人用口吸食可卡因,本港僅0.002%,但隨着可卡因漸趨便宜,又以「高級毒品」掛帥,近年越來越多人吸食,呼籲急症室醫生留意有關症狀。
八成吸毒者有記憶障礙
另一在《香港兒科醫學雜誌》發表的青少年吸毒研究,由葵涌、瑪嘉烈等醫院及私人執業兒科醫生進行,63名濫藥青少年當中,現時年紀最小僅12歲,最早11歲就開始吸毒,壞習慣平均維持2.8年。七成半吸食超過一種毒品,九成半服K仔、迷幻藥、安非他命及冰,可卡因也近三成。
研究發現,近八成研究對象有記憶障礙,15歲前開始吸毒引發的神經及精神問題更顯著;吸毒不足一年已有運動障礙,削弱手部靈巧度、精細動作的精確或協調性。基督教信義會社工隊去年初接觸上述個案,成功令半數青年戒毒三個月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