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純做股票買賣之經紀行,近年紛紛拓展資產管理業務(IFA),即係賣基金,金融海嘯後又多咗一批新晉對冲基金,利用OPM入市,賣基金好過賣股票;至於做外滙,就勝在24小時有得炒,又有槓桿,一樣賺錢。不過關鍵係最緊要有客,同埋要係大客,但係以大客要求就只有私人銀行基建才可加以配合。
金融機構已視私人銀行為肥肉,事關內地有錢人多潛力大。某大美資行擔心挖角潮影響業務,更改員工聘用條款,辭職由1個月通知改為3個月,這間美資行更列明,員工不簽署同意,將影響其仕途。但高薪挖角的遊戲規則不改,私人銀行員工最多「東家唔打,打西家」。
高人酒後道出真理
私人銀行競爭大,員工成本高,你會問,他們怎圖利?有幸與行內高人把酒暢談,數杯過後道出「客人輸錢,就是公司賺錢」的真理。只要有能力找一個新客,又那怕舊客戶因輸錢不悅而離場。
商業社會最現實,以零售銀行客戶為例,銀行職員眼見你戶口多錢,就會力勸你投資增值,見你戶口無錢,亦會以低息作招徠,叫你借錢。大行高薪挖角,固然自食其果。客戶本身亦要務加防範,以免成為行業高薪挖角的最後受害者。
奉行「做嘢唔講嘢,講嘢唔做嘢」,手口並用隨時出事志不在此,早已洞悉邊瓣最實際。其實表面風光,反而退居幕後才能領略搵真銀滋味。搵到大客隨時發達都無人知,「身痕幻覺」嘅TopSales每個月平均賺緊成球返屋企,「打鑊你」嘅大經紀隨時開兩個月工已搵到一個上車盤嘅錢,搵得最多錢嘅人其實唔係最叻而係最狠最狼嘅人,學股票經紀朋友話齋,慘得過你累佢輸咗錢,佢仲要打電話問長問短,兼唔覺意落個大盤一掃掃幾檔返嚟,賭性強注碼大,唔使識股票,好多大經紀執住幾件大陸客搵得仲多過私人銀行家(底薪1球美金未計花紅),你吹咩!
胡孟青
作者為獨立股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