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買磚頭必賺心態要不得 - 盧峯

蘋論:買磚頭必賺心態要不得 - 盧峯

前幾天家中的長輩跟我說:「香港地投資乜都係假,始終係磚頭最穩陣,咩時候買都唔怕。」接着她又舉了一大串例子支持自己的說法,例如某某的兒子剛賣了一年前買入的樓,賺了百多萬,某某的女兒九八年買的樓已望見家鄉;她自己前年買的小單位賬面也升了幾十萬。
這些例子都是事實。近一、兩年來樓市長升長有,旺氣十足,任何沾手的人至少在賬面上都賺了不少,勇進的投資者更可能身家翻了幾番,掘到一桶又一桶金,比搞甚麼生意、創甚麼業、買甚麼股票好得多。倒是手持現金或覺得樓市出現非理性亢奮的人感到越來越心焦,開始悔恨自己太理性,恨自己沒有把握機會入市,以致現在選擇越來越少,代價越來越高。有的更可能湧現些微「恐慌」(panic)情緒,可能不惜一切入市,以免永遠上不到車。
「買磚頭必贏」對香港人來說並不陌生,上世紀九十年代特別是九七回歸前後這樣的信念也相當普遍,當時流行的說法是:「有買貴,冇買錯」,意思是買貴了頂多賺少一點,要多捱一陣價,但中長線還是必賺!今天同樣出現類似的情況,從○三年沙士後開始,香港樓市再次進入大牛市,到近兩年更變成雞犬皆升的局面,豪宅三、四萬元一呎已不算新聞,新界元朗、洪水橋新樓呎價六千元也變得理所當然,由主要地產代理商編製的樓價指數陸續升破九七年的高位,比政府出重招徵收額外印花稅時還要高。換言之,買樓必賺不但已深入民心,更似乎成了人力、政府有形之手不能抗拒干預的大趨勢。
問題是這樣的信念不但沒有事實或歷史根據,更非常危險。
先看香港的例子,九十年代中期的時候,幾乎全香港都相信樓價只升不跌,香港繁榮永享。那個時候中國開放改革初見成績,但對外的窗口只有香港一個,人、貨、錢進出都要經過香港這個中介。小小的香港成為十三億龐大市場的「獨家代理人」,香港真的「想唔發都難」,香港的樓價想唔升都難。此所以九四、九五年,末代港督彭定康推出一系列打擊炒樓措施包括收緊按揭成數時,樓市只是呆滯了半年左右就恢復生氣,樓價上升的速度比以前還要快。直到九七年金融風暴,大家才猛然發覺樓宇不過是眾多投資工具之一,香港也不過是中國眾多對外窗口之一,沒有「獨家代理」的地位。結果樓市交投變成一潭死水,樓價跌個四腳朝天,不少人因此損失慘重,有的甚至無法翻身。
其他地方的樓市同樣有過類似的神話。九十年代中開始美國樓市在低息催谷下越炒越旺,紐約、洛杉磯、波士頓等大城市樓價固然一浪高於一浪,內陸中小城市的樓價同樣升完再升。再加上次按產品及其他新增金融產品相繼出現,美國樓市進入只升冇跌的離奇境界,大部份業主因此而乘機轉按套現,增加消費,大嘆特嘆,彷彿世界一切美好。可惜美國經濟再好也不可能支撐樓價持續上升,脫離經濟基礎。當樓市在○七年疲態漸露時,金融危機隨即爆發,金融機構幾乎全軍覆沒,樓價立時像吃了瀉藥般不住下跌,到現在差不多四年,美國樓價仍未見底,樓市仍是一潭死水。
穩賺不賠的投資工具只存在於「烏托邦」或「龐氏騙局」(PonziScheme)。相信買磚頭必賺要不是住在「烏托邦」就是墮進騙局中,成為人家的點心,賠上畢生的積蓄。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