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人民銀行突破性地容許核准企業使用人民幣在境外進行參股併購等投資。金管局前總裁兼中文大學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傑出研究員任志剛表示,該公佈反映當局對本港人民幣離岸市場發展的支持及認同,並滿足境外對人民幣使用的需求,新安排肯定有助擴大本地人民幣資金規模。
由於當中牽涉在岸資金流向離岸市場的過程,因此他同意,政策配合鼓吹企業走出去戰略,進一步放寬資本賬及穩步推進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舉措。
籲寬兌換上限及外闖渠道
目前境內人民幣資金流出境外,渠道只限數個,他說,包括個人旅客按規定可攜帶出境的人民幣數量、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以及去年7月新修訂清算協議後,本港參加行可將過剩人民幣頭寸,在本地同業間市場自行「冚盤」交易等方式。
要增大本地人民幣資金規模,他指出,一是當局提高個人每日兌換2萬元人民幣的上限;一是內地開通更多渠道讓資金「走出來(本港)」。
自言對「資金池」用語有保留的任志剛表示,「池」的觀念可能給人容量限制在某個水平、「大不到」的錯覺,他認為,最重要是促進本地離岸市場人民幣資金流動性(mobility),以及其運轉速度。
人幣外闖助擴港流動性
對於核准境內機構可以人民幣在境外直接投資,他相信,肯定有利擴大本地資金規模及流動性,特別是若交易方中的買家,要透過銀行融資或進行借貸,而資金源自內地銀行,但企業實際是經有關銀行在港分行提取金額,則對本地離岸市場資金規模,可起到直接「泵大」的作用。
任志剛表示,在岸與離岸市場之間,因發展形態及政策規範不同而存在分隔,本地人民幣離岸市場要進一步加快拓展,以配合國家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政策,便要「做大」本地市場資金規模及提升其流動性,「(人民幣)量要夠大至criticalmass(臨界規模)」,才能拉動更多人民幣計價的創新投資工具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