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瑞典時裝品牌H&M登陸本港,在中環4層高的旗艦店外,顧客們排隊入內等Shopping哄動場面令人記憶猶新。今年將再有第二批品牌大舉進駐,至少3個美國著名時裝牌子GAP、Forever21和AmericanEagleOutfitters,計劃在港開設逾萬呎大型旗艦店,Forever21更以倍數計的價錢,搶走「本地薑」佐丹奴(709)在銅鑼灣租用了9年的大舖,本地品牌在旺區的分店「買少見少」。競爭再度加劇,新一輪品牌攻防戰掀起戰幔。
記者:吳綺慧 陳健文 林靜 程俊華
攝影:羅君豪
香港零售市場可謂得天獨厚,本土消費力強,內地旅客又愛來港掃貨,認為款式夠多且緊貼潮流,故不少外國品牌都喜歡以香港作為進軍內地的第一步,能測試產品認受性之餘,又可打響在區內的知名度。
Forever21駐銅鑼灣核心
這趨勢早已不局限於奢侈品及名牌等高檔消費類別。如H&M、Zara和Uniqlo這些被稱為大眾時裝(MassFashion)的品牌,近年紛紛來港,不但短期內造成哄動,憑藉產品價格相宜,款式既多且新,數年間已成功開枝散葉,取得不少港人及自由行旅客歡心。相反,同樣是走基本款路線的本地品牌,如佐丹奴和堡獅龍(592)等,近年面對被邊緣化的壓力,尤其是租金被對手大幅搶高。
「數年前高價『搶舖』的H&M及Uniqlo,當時大家都覺得佢哋係『接火棒』;但事後證明,他們捕捉到零售市道急升那一階段。」在本港零售業界有逾30年經驗的美麗寶前董事副總經理吳民傑如是說。他指出,市場對這些外國牌子很受落,本土品牌如果再不改進,生存空間會受威脅。
去年6月,Forever21為打響頭炮,以「天價」月租1100萬元,承租銅鑼灣京華中心共6層開舖,原先租用部份樓面作為旗艦店的佐丹奴,被迫今年第三季要遷走,令佐丹奴在銅鑼灣只餘下1間小型分店。
「我們正積極在銅鑼灣地段稍次的地方找位置重開旗艦店,但要今年內做到的確比較困難。」佐丹奴事務及外務總監虞瑋麟表示,公司希望先開4至5間細舖,彌補生意上的損失,然後再慢慢在港島區尋找開旗艦店的舖位。早前德銀就估計,即將要關閉的銅鑼灣旗艦店,佔佐丹奴整體營業額比重有2%至3%。
本地品牌集中資源北闖
擁有品牌「Baleno」的德永佳(321),早在06年因捱不住加租,全面撤出銅鑼灣。公司執行董事丁傑忠坦言,傳統零售旺區租金已升到不可接受的地步,不打算重返這些地區,反而會轉戰領匯(823)旗下商場或其他較偏遠區域,強調要集中資源打內地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