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專題:堅持真我 夏志清

星期日專題:堅持真我 夏志清

深居紐約曼哈頓多年的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家夏志清,下月便滿90歲。滿清皇朝都被推翻一百年了,新文化運動以後成長的著名學者,在一陣風就可以熄滅的人生光景裏,依然堅持最耀眼的文學原則:小說家要獨立、說真感受。 記者:冼麗婷

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講座教授王德威指出,夏志清著述的《中國現代小說史》(1961年),至今仍被奉為經典,他是英語世界中創立中國現代文學研立方法和理論的第一人,此前,沒有西方學者很認真的看待中國現代文學。
夏志清曾任教約30年的哥倫比亞大學,也是胡適念哲學的地方,1917年胡適在哥大當研究生時,於《新青年》雜誌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一文,倡議用白話文寫作。而祖籍江蘇的夏志清,1921年上海出生,後來到台灣工作,並在美國耶魯大學取得英國文學博士學位,1961年發表了具影響力的英語學術著作《中國現代小說史》(AHistoryofModernChineseFiction)。
上世紀劃時代的文學巨匠早已一一辭世,活到21世紀,老文學批評家前年2月5日肺炎入院,醫生御准一杯乳酪,他嗆進肺裏,停止呼吸,經搶救後要用呼吸機及插胃喉進食維生。外人看他不行了,他卻輕柔地以樂觀幽默跟死神無聲對弈。後來他又在喉嚨裏開了個洞插管,老人家耐不住了,對妻子王洞說:「太痛苦啊,這一關我是過不了。」他鄭重交代身後事,都與錢財無關,第一件事關於已故兄長夏濟安,第二件事關於張愛玲,第三件事關於著名繙譯家高克毅,說的都是三人信件的收藏處。足足半年,近90歲人在死亡線前掙扎,最終奇蹟痊癒,去年8月5日回到哥大教授宿舍寓所休養。
近日他接受本報長途電話訪問,精神很不錯,「我現在身體很好」。挨着死亡線走過,一條老命與大半生文學史觀點與原則,他通通不放棄。半世紀前所寫所說的文學批評,絕無一筆勾消。「我老了,不可能變回25歲,人會變,就如女人的頭髮經常變,所以頭髮裏頭是沒有真理的。文學隨時間變,道德會變,世界會變,當評論家們都認同某一種改變,新時代就要降臨。但我是成功地不會變的人,我依然相信自己多年前所寫的東西」。

左派作家作品倒模

文學與政治分不開,夏志清相信一個簡單的原則:小說家要真,寫自己想寫的東西。50年前夏志清高捧錢鍾書及張愛玲,「張愛玲與錢鍾書我都愛看,張愛玲是很真的,錢鍾書也講自己的看法。作家要忠於自己而不是政府或任何人。對於我來說,忠於自己是寶貴的,跟從既定路向就會失去價值」。他喜歡魯迅早期的作品,後來覺得魯迅不真,「因為他跟着大家走,左派攻擊他,他怕了,改了,毛澤東也把他捧得很高,後期作品就不好了」。
小說史家以往被評為反共,他不諱言不喜歡左派作家的作品,「不管你相信不相信共產黨,寫的東西就要真,但很多左派作家都是跟口號,跟隨群眾,寫的東西都一樣」。他把張愛玲的《金鎖記》及錢鍾書的《圍城》評為中國近代最偉大的中篇與長篇小說之一,提升了兩人正統文學地位。但張愛玲的《秧歌》被評為反共、毒草,她也為美國新聞處工作;錢鍾書則替毛澤東繙譯《毛選》,小說家真可以非政治化、不當政治工具嗎?「沒有一個人是非政治的,張愛玲是按自己的想法寫小說,《秧歌》寫簡單的一家人,寫鄉下人就是鄉下人的說話與想法;錢鍾書繙譯《毛選》不同寫小說,那是一個任務。我也可以繙譯,但當我寫中國問題,就按自己意思寫」。
夏志清說多年以來,共產黨恨他,他也恨共產黨恨得要死,除了1983年應錢鍾書邀請回北京、上海一趟,實在不能在中國留多過三個月。如今中國緊隨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國情改變,他會不會有新看法?「我個人是不變的。」他說知道中國比以往好多了,感覺上,作家與學生說話能相對地自由,但像劉曉波,仍然被抓起來,「他想做死士,想政府軟化讓他說真話,共產黨就是怕他講真話,動搖政權,所以剝奪他的政治權」。
離開中國多年,甘願長作紐約人,夏志清今年2月足90歲了。去年大病初癒,體重下降至109磅,出入要坐輪椅由夏太太推行。近日他體重增至130多磅,陪伴他40年的妻子只管吃力推,有時推不動,夏志清就自己走幾步。老教授現時沒有看完一本書的精力,但頭腦清晰。訪問尾聲,他耐不住幽默好玩的性格說:「要寫張愛玲,我會是重要配角,因為我當年敏銳察覺她的才華,現在很多人都喜歡她。」

大病一場奇蹟康復,夏志清在其90大壽酒宴會上笑容滿面,精神煥發。

夏志清簡歷

重要著作包括《中國現代小說史》、《中國古典小說史論》、《文學的前途》、《人的文學》、《新文學的傳統》及《歲除的哀傷》。
1921年 上海出生
1942年 上海滬江大學英文系畢業
1945年 到台灣當公務員
1952年 取得美國耶魯大學英文系博士學位
1962年 任哥倫比亞大學東方語言文化系中文副教授
1969年 任哥倫比亞大學東方語言文化系中文教授
1991年 退休,為哥倫比亞大學中文名譽教授
2006年 當選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現時 居於紐約曼哈頓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宿舍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