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談富論:歐隱憂未除 利好亞洲

暢談富論:歐隱憂未除 利好亞洲

隨着2010年結束可稍作回顧,評估為穩固全球經濟的各項措施成效。席捲債市的危機已於去年春季結束,當時,希臘融資困難引發市場對整體主權債務的憂慮,美國經濟似乎將會重陷衰退,中國可能因增長失衡而「硬着陸」的憂慮不斷升溫。但其後情況出現轉變,美國經濟數據大幅好轉,希臘危機並未蔓延至歐元區以外,中國經濟繼續錄得強勁的進出口增長,人行甚至開始收緊貨幣政策,連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

未現普遍性資產泡沫

雖然最近數周歐洲不得不再次應付愛爾蘭出現的新主權債務危機,但就全球而言,問題現已受控。中國經濟持續表現理想,美國經濟增長出現加快迹象,歐洲問題可能拖累全球市場的風險亦應已消除。當然,歐洲市場的動向仍需持續留意,尤其是假如投資者開始喪失對部份大型南歐經濟體的信心,但就目前而言,愛爾蘭問題已在IMF、歐洲央行及歐盟委員會的大規模資助下受控,資本市場並未重蹈08年雷曼爆煲或去年初希臘債務危機時的覆轍。
同時,由於復蘇速度及主權債務問題等隱憂未解,三大工業國(日本、歐元區及美國)維持寬鬆的貨幣政策,在儲蓄率高企或進一步提高的情況下,可能意味西歐及日本將繼續成為全球市場的資金來源。事實上,我們認為歐洲市場欠佳可能利好其他地區(尤其是亞洲)的投資,因為從西方湧入的資金將抵銷其他地區息率趨升的不利因素。
發展中的亞洲及拉丁美洲經濟體由於增長率較高及槓桿水平較低,去年受到投資者歡迎。但經濟高速增長亦推升息率並帶來貨幣升值壓力,管理湧入的資金及處理商品通脹升溫將繼續成為有關國家今年面臨的兩大挑戰。
至今,我們認為管理較成功的發展中經濟體並未明顯出現普遍性的「資產泡沫」。截至上月中旬,主權債務息差、資產價格與股價仍算合理,絕大部份新增資金均得到有效運用,例如用作基礎建設。管理外來資金導致經濟過熱的風險有4種方法:財政控制、資本控制、利率及貨幣管理。我們相信,有關政府若能未雨綢繆,以審慎態度綜合運用上述4種方法,應能為部份新興市場持續增長帶來支持。

富蘭克林鄧普頓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