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安康市文物部門日前在對一個建築工地進行文物搶救性發掘過程中,發現兩座具有豐富隨葬品的漢代墓葬,其中發現的動物獠牙反映出漢代安康地區獨特的墓葬習俗。
兩座墓葬均為東西座向,出土文物兩百多件。一號墓為單室券頂式結構,呈刀把形,前帶墓道。墓室頂部發現兩個盜洞,隨葬品大多被盜。二號墓因機械取土,墓室前半部份被毀,分析其形制為矩形單拱磚券墓。此墓未遭盜擾,出土新莽「大泉五十」銅質貨幣近兩百枚,以及釉陶鼎、灶、烘爐、重沿帶蓋罐、動物獠牙等。
值得注意的是,兩顆動物獠牙作為隨葬品出現在墓葬中。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考古工作者也曾在當地城南一里坡戰國墓葬中發現過與之相同的隨葬品。考古專家由此認為,至少從戰國時期開始,以動物獠牙作為隨葬品,成為漢水中上游地區的獨特埋葬習俗,並且一直延續到漢代。
助活人家宅安寧
專家稱,這種形同彎月,大小相等,並且經過人工打磨的動物獠牙被有意識的作為隨葬物品掩埋在墓葬中,其作用在於使活人家宅安寧,使死者塚墓穩定,在冥界不受鬼魅侵擾,安享太平生活,具有明顯的鎮墓辟邪的作用。漢代神學氾濫,這種帶有地域特徵,具備特別功能的隨葬品,與當時社會上流行的巫術有關,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