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甲自90年代重新引入外援,曾經有不少東歐外援來港落班,可是近年遠道來港搵食的東歐兵越來越少,直至今季地區球隊屯門始清一色引入4名塞爾維亞外援。而四海流浪總監李輝立表示,由於港甲外援薪酬普遍不高,要在當地羅致球員並不容易。
回顧本地波在90年代曾有不少東歐球員,當中最出名要數基保、巴古沙(南華)、馬高、卡根洛夫(流浪)及迪恩(快譯通)等,其中愉園曾試過一口氣引入多名俄羅斯球員,只是近年甲組隊因種種原因已甚少羅致東歐兵。
經濟起飛港球會難負擔
李輝立表示,90年代南斯拉夫內戰,國內比較混亂,球員希望外流,故當年有不少要求不是太高的塞爾維亞及克羅地亞球員到亞洲落班,所以當年本地球會能物色到有份量的東歐球員。他說:「不過,隨着當地回復和平,俄羅斯經濟起飛,以本地球會所能負擔的薪酬很難吸引球員來港。早一兩年我們試過在克羅地亞物色球員,但乙丙組球員基本收取3,000美元月薪,如甲組球員要到6、7,000美元,香港不是有太多球會能夠負擔。」
他指出,就算球會願付高薪,只是球員亦未必肯單身來港,因為他們還會考慮操練及比賽環境等問題,而接近的價錢,他們寧願留在當地搵食,因可與家人一起:「要搵歐洲球員,除非好似傑志,聘請西班牙教練再由教練在當地物色,還要提供不俗的居住環境給他們,相信短期內東歐球員不會是主流外援。」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