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上全球通脹威脅,內地由以前世界工廠變為資金倉庫,各地為了吸引內地人投資,無所不用其極,當然本港靠近內地,享地利之便,發展商更視為重要水源,不貴的物業也不向內地同胞推介。
官府開徵額外印花稅,香港炒家即時轉軚,由炒住宅轉炒工商舖,沒有炒家的日子,內地客充當住宅市道的及時雨,北水滾滾,以前10名買家當中內地同胞可能只佔一兩席,發展到今時今日,可能攀升至一半或以上。
內地客屢創高價成交
無他,香港仍具備國際級的品牌效應,每逢內地黃金周,就有大批內地客來港掃貨,老樓在各關口所見,入境櫃台滿是自由行和旅行團,過關起碼要一個小時以上,有如見到一箱箱人民幣排隊入境,現今他們不只是買珠寶、名牌手袋或日用品,來港買樓已成為大趨勢,往後的日子,那個樓盤沒有內地人購買的話,發展商會好冇面。
雖然早前港府把物業剔除在投資移民資產內,短時間好像少了內地客入貨,但其實這批內地富豪,購置港樓已與投資移民無關,現時創新高價的豪宅,多是由內地或相關資金購買,香港有錢人突然成為二等富豪,被這類新發財搶了風頭。
老樓相信,未來新盤的貴價單位尚要靠內地資金支持,單以港人的能力難以造成品牌效應,個別新盤已陸續北上掘金,來自五湖四海的內地資金,未來陸續流入本港物業市場似乎肯定了,可能大家都發覺,近幾年多了說普通話的鄰居,而且有入侵傳統屋苑之勢。
早前有地產代理向老樓說,最近為了接近內地客,為免有語言障礙,上堂急補普通話,迫於挾地道的普通話溝通,他們的要求很簡單,有三個要求,「新樓、鐵路沿線和擁海景」,至於價錢方面也相當彈性,豪氣十足。
劉兆昌
http://www.HKLa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