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經:工廠關閉CD玩完 - 尹思哲

世說新經:工廠關閉CD玩完 - 尹思哲

繼Walkman之後,又傳出Sony即將關閉新澤西州的CD工廠。據報,當工廠關閉時,將有300名員工被Sony炒掉。公司發言人指,當下的經濟環境,關閉工廠是一般節省成本的手段。事實上,自音樂行業被iTunes攻陷後,唇亡齒寒,全球有關唱片的產品或生意,包括唱片零售店或唱片,都不難想像這天的到臨。
有市場研究機構指,去年美國音樂銷售整體下跌2.4%,唱片收入更慘不忍睹,新推出的唱片銷售下跌16%,而電子音樂收入卻上升1%達11.7億美元。
記得08年,正值本地網絡商開始推出包月的上網聽歌服務,那時爭議甚大,在美國甚至有消費者認為那是美其名的「音樂稅」,群起而攻之。當時我認為那是音樂行業對iTunes的絕地反擊,再講,一個好歌手的價值是其歌喉,而不是預錄的歌曲。換言之,歌手只要受歡迎,即使唱片收入跌,卻可在即場表演活動賺回來。因此,我看不到音樂人反對電子音樂的理由,因為既得收入(利益)只會逐步從唱片公司手裏轉移到音樂人身上。

音樂業已被攻陷

轉變其實並不止於音樂行業,因為這是一個全球性的範式轉移,所有跟「內容」和「資訊」有關的行業都要被牽扯進去,除音樂業之外,還有電影業、電視業、報業、出版業及遊戲業等等,互聯網的興起及CD等載體的衰亡,只是市場對這些行業發出的警號。
而這場財富再均分的戲碼,最精采的,莫過於由較年輕的、充滿動力的互聯網公司,飾演挑戰者的身份,不斷侵蝕媒體巨頭和大企業的財富和影響力,在一些市場慣於被既得利益者壟斷、個人自由得不到保障的地方,通常都有一群網民拍掌叫好,吶喊助威。
音樂業已被攻陷。餘下的幾個行業,我個人認為電影和電視最危險,因為他們的產品,先天已非常適合數碼化傳播,換句話說,電影和電視跟iPad、iPhone、Xbox、GoogleTV這些由互聯網公司推出的產品,簡直是天生一對。遊戲業也是一樣。幸而,由電視業者組成的聯盟,至少有一個叫Hulu的產品可以跟YouTube抗衡。
至於出版業和報業,我認為越難數碼化的產品,就越有對抗的本錢,基於這個考慮,我會較為看好出版業,期待Amazon作出絕地反擊的戲碼。
尹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