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醫務委員會發現,不少與美容院合作的醫生刻意向病人隱瞞姓名,也沒在藥袋列出醫生名稱,病人出事後難以追究。醫委會過去三年就四宗相關個案,判處醫生違反專業操守,最高判停牌半年。醫委會強調被定罪個案只是冰山一角,不少個案因病人不能確認醫生身份而擱置審訊,呼籲市民光顧美容院前要確定醫生身份。
記者:陳沛冰
醫委會道德事務委員會主席謝鴻興表示,不少美容院廣告聲稱由註冊醫生負責療程,但醫生卻刻意隱姓埋名,收據上沒醫生姓名,藥物由美容院職員而非醫生直接發放。美容院醫生又違反專業守則,沒有在藥袋上寫上醫生及病人姓名、處方日期、藥物名、服藥方法、劑量及注意事項。若病人服藥或接受療程後出事,醫生便用美容院作「擋箭牌」,或刻意否認曾為病人治療。
應核實醫生已註冊
謝又指,以往醫委會初級偵訊委員會曾接獲市民投訴,指在美容院聲稱是註冊醫生提供療程後出問題,但因病人不能確認醫生身份,無法立案審理。近年能判處醫生罪成的個案,08年有兩宗、09年及2010年各有一宗;病人於美容院進行減肥或打消脂針,起初不知醫生名字,獲處方的藥物包括危險藥物,但藥袋沒有醫生名。病人其後經「認樣」及美容院職員供詞,才能確認醫生身份,有關醫生被判即時停牌三個月或六個月。
謝強調,「唔知冰山有幾大,可以好大,超乎大家想像」。病人不能確認醫生身份,日後循民事索償亦有困難。現時沒法例監管美容院,醫委會無權要求美容院提供醫生名字。
謝鴻興提醒市民,若美容院廣告上的醫生是無名無姓要特別小心,先問清楚美容院有關醫生名字,再在醫委會網頁上核實醫生是否已註冊。若醫生不肯透露名字,便不應光顧;病人應要求醫生發出收據,及拒絕接收沒有標籤的藥物。
早前醫委會審理註冊醫生杜振峰,在美容院為女病人注射在港未註冊的減肥針後,令病人腹部腫痛及出現腫塊的個案;聆訊期間杜振峰企圖否認曾為病人治療。上周醫委會裁定他專業行為失當及停牌15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