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人物:女高音歌唱家要讓歌劇在港普及

八方人物:女高音歌唱家
要讓歌劇在港普及

西九龍文化區數年後落成,香港人口中有多少有興趣欣賞文化藝術,至今仍然成疑。有20多年演出經驗的女高音歌唱家阮妙芬去年回歸香港,出任香港演藝學院聲樂系首位華人系主任,直言香港人對欣賞西方歌劇只處於起步階段,她期望透過走出學院去演唱,令被視為高高在上的歌劇可以在港普及。

《蝴蝶夫人》一鳴驚人

新加坡《海峽時報》去年11月一篇報道,以「FirstLadyinOpera」(歌劇界第一夫人)形容阮妙芬,新加坡是她的夫家。她在港出生,在德望學校讀書時,因歌聲動人被老師發掘,橫掃學界歌唱比賽,可惜畢業後入讀理工學院,天份被埋沒,心中留下遺憾。
之後她加入中英劇團當秘書,兩年後,21歲那年,毅然報考倫敦皇家音樂學院,「完全靠直覺去考,結果真係收咗」。入讀首年感到又驚又喜,「同學個個勁過我好多,第一年差唔多冇出過聲,要學琴、唱歌、言語,同學又笑我英文講得怪。不過好開心,冇咗香港式讀書壓力,第一年就肥咗14磅」。首三年學費由父母支持,其後兩年她獲獎學金交學費。
88年她以最高榮譽生資格畢業,獲選在威爾士國家歌劇院演出《蝴蝶夫人》主角巧巧桑一鳴驚人。在倫敦打響名堂,開始獲邀到不同國家獻唱,曾演出《卡門》、《茶花女》和《杜蘭朵》等歌劇,也曾回香港表演。
每當有演出時,她說倫敦地鐵內掛滿6呎乘4呎宣傳海報,歌劇不愁沒有觀眾,「唱歌可以賺到錢,我喺倫敦都買到樓」。但一回到老家,總被問「你唱一晚幾多錢?」或叫「唱兩句嚟聽吓」。「初初好奇怪啲人咁唔尊重呢個行業,要慢慢解釋,開始有啲人明白」。
她於03年到新加坡藝術學院聲樂系當系主任,去年3月轉到香港演藝學院,「有啲人聽到係歌劇已驚咗,因為佢哋唔認識,香港人對文藝音樂係處於起步階段」。她擬定兩個推廣歌劇的方向,「鼓勵本土香港人演出,多啲提拔學生,中午時去商業機構介紹同表演」。
在到英國讀書前,大概於19、20歲時,阮妙芬曾嘗試踏入流行樂壇,唱校園民歌,灌錄過一張雜錦碟,「但唱歌老師話好似我把聲嘅人大把,我個樣又唔靚,塊面圓碌碌」。她於是轉向藝術發展。「流行曲係短暫,歌劇襟聽啲,技術上要求高,又要同樂隊合作」。

演出《蝴蝶夫人》令阮妙芬一唱成名。受訪者提供圖片

舉辦音樂會籌獎學金

當系主任10個月以來,她為學生添加新課程,又藉繼續演唱來身教學生,「成功係四成先天、四成努力和兩成彩數,老師仍唱咁多歌、背歌詞,畀學生見到令佢哋更努力。呢行要日日練習,不進則退,如果一個音唱唔準,觀眾會永遠記住你曾經『爆音』」。
她將於下周四及五晚舉行兩場名為「FriendsforLife」的音樂會,為以04年病逝的前系主任兼好友聶明康(MichaelRippon)名義成立的獎學金籌款,希望籌得100萬元,再向政府配對100萬元供學院發展。
唱歌不止帶來收入,15年前應邀到新加坡演出時,認識當律師的丈夫,這次她回港發展,獲丈夫支持,逢周末日兩人會於新加坡或香港相聚。
記者 倪清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