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九龍文娛藝術區(西九),一個橫跨兩任特首,耗資過億卻依然未動寸土,反倒激起輿輪爭辯的基建項目,已經成為政府的泥沼了。最近西九管理局行政總裁辭職一事,不過再次顯示政府在整個項目中進退失據。實際上,政府在西九中的處事方式,只是過去十多年政府行事的寫照,亦預示整個項目的結果。
地產為上 徒具外表
從○四年政府就西九徵求發展建議書起,輿論就一直擔心文化區計劃最終會像數碼港一樣,成為地產項目。而參與計劃的眾多地產商「忽然文化」亦引起市民反感,最終在招標方式修改及輿論壓力上,計劃推倒重來。到去年重新規劃並進行展覽,雖然住宅區只佔兩成用地,但市民早已質疑為何讓住宅建在文化區中(其中一間設計公司的高級主管指不少城市的文化區是獨立發展,但之後又稱市民居住和生活在文化區中,才能使文化區和城市能融為一體)。即使設計師為此釋疑,卻難逃此地無銀的聯想。事實上,西九附近早已有一系列豪宅,為何還要在其中建住宅區?政府一日未有合理解釋,地產至上的陰影將揮之不去。
雖然政府不斷奢談項目對文化界有重要影響及會支持本土藝術發展。但市民的認知是:本土文化人三餐不繼是常事;本港公共空間如廣場空地等管理嚴苛使藝術工作者缺乏表現地方;即便能夠在工廈租得單位繼續創作,現在也因政府的活化工廈政策(實則是把工廈變成住宅)而失去創作空間。就連為西九準備的二百一十六億元撥款,也只是用作發展硬件,並未考慮如何推動軟件。如此,即便建成文娛藝術區,恐怕會和科學園一樣,徒具外表而缺乏真正的人才和展品,如何提升香港的文化水平?
在整個項目中,政府為爭取民意,不惜把計劃重新開始,並且進行多次諮詢會以了解民意。但對於本土藝術融合、地產主導、公帑運用等問題着墨甚少。市民究竟可以在西九得到甚麼,又會否像亞運、沙中線一樣發生成本暴增等情況皆一無所知。即使像此次行政總裁離職事件,政府也只是支吾以對,只稱絕不影響管理局運作。但有關傳聞、謠言滿天飛,使人莫名其妙。如此行事,如何取信於民?
與民為敵 作繭自縛
上述種種思考方式,政府在高鐵、舊區重建或保育以及新界土地政策等均可見一班。遺憾的是政府依然一意孤行,以那種為財閥服務,發展至上的心態制訂政策,忽視其巨大的社會代價。高鐵的青年運動,對政府已是當頭棒喝,假若政府日後施政依然我行我素,則與民為敵,作繭自縛之日不遠矣。
孫進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