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走進油麻地上海街,每間老店都是一個歷史故事。文化葫蘆獲可持續發展基金撥款116萬元,活化油麻地,培訓居民及年輕人成為「文化大使」帶領導賞團,邀請老店師傅介紹獨門手藝,讓公眾投入扎根百年的生活文化,並助老店轉型,讓正受發展威脅的舊區免受淘汰。
將開設遊客導賞團
馮滿記總店在新加坡,專辦嫁妝裙褂,30年代在上海街開分店,林伯10多歲就在這店打工打到老。他憶述,從前嫁妝包括傢俬,面盆、椅子,如今顧客多數只做裙褂。該店獨有印尼手織「馬藤蓆」,從前冷氣不普及,夏季每天賣數十張,「家後生嘆冷氣,一個月都賣唔到三幾十張」。
「鏡明玻璃」由陳太的家翁創立,有八十多年歷史,前舖後廚,每逢周末就會在舖頭「擺幾圍」,陳太的九個子女、10多個孫一起吃飯。近年經常有公司游說陳太賣舖,「有人開價2,000萬,我唔賣!」她的長子陳漢興說,該舖獨門手藝是「藥水金字」,在紅牌刻上祖先的名字,畫上金漆,再用玻璃覆蓋,字有立體感,不會脫色,結合書法和手工,「呢啲牌用嚟拜佛,其他行家淨係識印喺面,好快就甩色」。1892創業的胡和盛老金行從前專做水上人生意,現時增設款式誇張的戒指,迎合南亞裔街坊的口味。
文化葫蘆總幹事霍天雯稱,今年集中建立研究資料庫,為老店保留歷史紀錄,年底將開設市民及遊客導賞團,並安排設計學生與老店交流創意,協助老店轉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席陳智思坦言,政府在保育方面起步較遲,但正努力守護傳統文化,「1881係一個好差嘅例子,但係我哋做緊其他嘢,好似拼圖咁」。他擔心西九發展加速老舖衰亡,但認為公眾可協助老舖存活,「呢啲舖頭仲可以生存,因為係佢哋自己買咗間舖,唔租出去,堅持繼續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