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如此多美食,真的要沉醉在一條瀕臨絕種的藍鰭吞拿魚身上嗎?當然,我知道身嬌肉貴的藍鰭吞拿無可取代,但能夠媲美其營養價值和口感的大有魚在,各位觀眾:銀鱈魚刺身!
記者:陳珮娟
攝影:陳盛臣
肉質軟綿媲美藍鰭吞拿
日本師傅對每種食物的香味特質都瞭如指掌,要找一種魚能完全取代藍鰭吞拿魚的味道是很難的,但說到回甘、油份或肉質能夠媲美吞拿魚的,八重菊的老偉波師傅推介銀鱈魚及鰤魚。說到銀鱈魚,你我見慣見熟的是街市上一片一片急凍的賣相,真身如何,連老師傅都是數年前才與牠初次會面。色澤光潤的銀鱈魚,放在碟上已可見肉身泛着油光,入口發現油香更是不得了,肉質軟綿,據知跟藍鰭吞拿有異曲同工之妙。把魚吞下數秒,發現餘韻在此時才縈繞口腔,陣陣銀鱈魚的獨有香味才漫漫滲出。但價錢才$400一客,恰好是藍鰭吞拿魚的一半。
要追求油份高的,老師傅說還有另一選擇──鰤魚。鰤魚,即大條的油甘魚,身長超過90厘米以上,油份比銀鱈魚更甚,但肉質較爽口,倒是賣相跟吞拿有點像,品種也屬矜貴一族,一條野生鰤魚動輒過萬,入口甜滑,視乎你愛腍定爽。
食魚揀綠色標籤
至於以環保角度去找替身,杜偉倫介紹了一個新詞「環保海鮮」。海鮮也有環保實在令人費解,原來世界自然基金會自2001年開始發起,教人們如何選擇海鮮,方法是把香港常見的67種海鮮分成3組,配上綠色、黃色及紅色3款標籤,在綠色標籤下的,是建議食用海鮮,這些都是產量較多,不用擔心絕種問題;在黃色標籤下的則最好在享用前先想清楚;最後是紅色,避免食用一欄,藍鰭吞拿魚就屬此列。去年,就有Novotel及佳能等為數約14間的公司,利用這個標籤,設計出環保春茗。
綠色標籤選擇
太平洋三文魚(美國阿拉斯加)
沙甸魚(葡萄牙)
東星斑(澳洲)
海膽(南中國海)
帶子(中國,養殖)
帶子(澳洲)
雪花鱸魚(英屬南喬治亞島)
象拔蚌(北美,養殖)
蜆(中國,養殖)
銀鱈魚(北美)
魷魚(全球)
鮑魚(中國,養殖)
鮑魚(澳洲)
龍蝦(西澳洲)
龍蝦(東澳洲)
蠔(中國,養殖)
港人常吃刺身(以每100克計算)
鰤魚(大條油甘魚)
熱量:146千卡
蛋白質:23.14克
總脂肪:5.24克
飽和脂肪:1.28克
膽固醇:55毫克
三文魚
熱量:142千卡
蛋白質:19.84克
總脂肪:6.34克
飽和脂肪:0.981克
膽固醇:55毫克
鱸魚
熱量:114千卡
蛋白質:18.86克
總脂肪:3.69克
飽和脂肪:0.78克
膽固醇:68毫克
鯖魚
熱量:98千卡
蛋白質:18.99克
總脂肪:1.91克
飽和脂肪:0.421克
膽固醇:50毫克
劍魚
熱量:121千卡
蛋白質:19.8克
總脂肪:4.01克
飽和脂肪:1.097克
膽固醇:39毫克
鯛魚
熱量:105千卡
蛋白質:18.88克
總脂肪:2.73克
飽和脂肪:0.64克
膽固醇:52毫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