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我如何酸溜溜,《讓子彈飛》的解讀潮流,多少產生了令票房更火熱的效應。但,不要忽視的是能夠賣六億元的作品,絕對不是穿鑿附會便成,它必須在很大程度上符合觀眾的想像,即是《讓子彈飛》到底有沒有真的像那些解讀般為「六四」為社會上的貪污腐敗說句公道話,付錢的觀眾覺得有便成了。
姜文一向是個非常嘉年華式的導演,他的作品永遠有令人驚異的畫面和自由落體式的天馬行空,《陽光燦爛的日子》和《鬼子來了》都是盛宴式的電影,跟馮小剛同是改革開放後的成果,而他那一代的菁英知識分子現在都成熟了,都技法精巧,知性和感性最豐富之年,也自我感覺很良好,為他們的一代代言,為他們的熱鬧顯示式作品爭取解釋權,合理化他們的行為。
《讓子彈飛》其實非常中國,它有着我國最悠久的山賊意識。不只《水滸傳》,你甚至可以從《三國演義》中看到這種意識。地大而多變亂的中國歷史,寫滿了山賊和軍隊之間的密切關係,兵賊不分外貪官污吏也是中國官僚系統的長存生物,像蟑螂和老鼠。
撰文: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