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主席胡錦濤將於本月18日訪美,除主要提及南北韓局勢問題外,中美貿易雙邊關係與人民幣滙價問題亦是重要議題。
08年下半年,因環球金融海嘯爆發,中國為避免滙價波動而影響亞洲區內的金融穩定,將人民幣短期釘緊美元。
美滙指數自08年9月至今實際上漲3.8%,故此若中國沒採取與美元釘緊的臨時措施,人民幣於08年底至去年中可能兌美元會有較大幅度貶值,所以在去年人行取消釘緊美元後,人民幣的升幅可說是超額完成。
人行所進行的人民幣滙率形成機制改革,其里程碑是05年7月21日,人行於當時將人民幣兌美元滙價一次過調高2%,並宣佈改釘住一籃子貨幣,而根據行長周小川所解釋,一籃子貨幣中最主要貨幣為美元、日圓、歐元與韓圜,其餘較次比重依當時貿易量排列則為新加坡元、馬幣、盧布、澳元、英鎊、泰銖及加拿大元。
由於過去數年內中國與此等國家的雙邊貿易量有變,其比重亦應該相應有所改變,其中最顯著是歐元爬過日圓進佔第二位、澳元則上升至第5位,英鎊卻跌出11位以外,新入圍應是巴西里耳與印度盧比。
經濟轉型步伐影響人滙
由於一籃子貨幣中各幣的表現有所獨特的基本因素及市場偏好,因此一籃子貨幣的滙價只供「參考」,而非嚴格跟隨。最明顯例子是日圓,金融海嘯至今,日圓兌美元升值約23%,但日本經濟面臨的威脅卻是歷史上最大。歐元兌美元貶值約11%,但若歐債危機紓緩,歐元隨時可反彈10%以上。
故此,人民幣滙價的上落,仍與中國經濟轉型的步伐及國內金融市場的成熟程度有莫大關係。
中國現今外滙儲備總量已經超過2.6萬億美元,而在資金入多出少情況下,外儲短期內仍會上升。金融海嘯後,環球央行大多明白以美元及歐元為首的外儲系統有很大缺陷,不過在人民幣仍欠奉,印度央行增加黃金作外儲與俄羅斯買入加拿大元以分散風險都是央行管理外滙儲備的新趨勢。
王良享
星展銀行(香港)財資市場部高級副總裁
本欄逢周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