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亞局勢變幻莫測,經過一輪較勁後朝鮮的態度終於軟化,主動表示願意回到談判桌上,可是美、日、韓卻冷淡回應,韓國甚至繼續實彈演習。我們應怎樣去解讀美、日、韓、朝的搏弈,及其對中國的影響呢?
朝鮮的「先軍政治」迫使金正日不惜挑起軍事爭端,令其子金正恩累積軍功,繼承大位。可是金正日這如意算盤開了個好頭卻收不了尾。朝鮮主動妥協原因可能有三:首先,金正日的健康惡化,他需要在離世前把局勢穩定下來,讓兒子順利接棒;其次,朝鮮內部局勢劇變,不滿金家世襲的元老、軍人或反對派有所異動,金正日需要一個穩定的外部環境整頓國內事務;其三,在極端嚴寒氣候侵襲下,朝鮮缺乏糧食和燃料,極需要外國援助。
美日韓同盟深化
根據以往紀錄,第三個原因的機會相對低,如朝鮮真出現嚴重糧食或燃料危機,美國和中國都會基於人道立場或國家安全理由出手相助。至於原因一和二,筆者認為兩者的可能性均等且相互緊扣。憑藉金正日近期露面的片段,估計他的健康情況越來越差,為確保兒子順利接班,他必須採取先安內而後攘外政策,於現階段不再挑起外部爭端,維持一個穩定的外部環境好處理內部權力交接。再加上近期發生的火車翻車事件,顯示朝鮮內部矛盾正在表面化,金正日不得不專注內部問題以確保金家皇朝的延續。
美、日、韓的軍事同盟將進一步深化,三方藉着是次危機將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當中尤以美國得益最大,可以預見在未完成其戰略部署前,美國是不會容許各方展開具實質意義的會談。日、韓軍事互動在美國推動下將加強,但基於歷史原因,兩國不會走得太近。
隨着中國崛起,美國在東北亞的利益不斷被蠶食,朝鮮危機正好給她一個口實再度大規模進駐東北亞。所以美國未完成她在東北亞、乃至整個亞洲的軍事部署前,是不會貿貿然回到談判桌的。尤其是在美國朝鮮問題特使博斯沃思訪朝後,美國的態度仍然沒有絲毫改變,可見她已洞悉朝鮮是在虛張聲勢。
中國成最大輸家
日本也是這次危機的大蠃家。日本是世界級經濟強國,可是她的政治實力卻遠遠不及其經濟實力。日本一直在尋求其政治和軍事實力正常化,這次危機正好提供機會讓她理直氣壯地擴軍,甚至正常化其軍事力量。至於韓國,總統李明博對朝鮮的強硬姿態一直備受非議,這次危機恰好證明他的判斷正確。此外,美韓的軍事同盟亦因此得以深化。
朝鮮半島危機使美國高姿態地重返東北亞,圍堵迅速崛起的中國,美國強大的軍事部署正日漸完善,中國的相對實力正被削弱。此外,美、日、韓的三角關係也在拉近,直接影響中國經營已久的中日、中韓關係。最後,中國也暴露了她對朝鮮的無力感,為了東北邊境的穩定,中國必須對朝鮮作出連番讓步。
朝陽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