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人物:經歷南極風雪 學生蛻變環保分子

八方人物:經歷南極風雪 學生蛻變環保分子

「隆隆隆!」萬籟無聲的白色天堂倏地傳來巨響,遙望遠端,一座巍峨潔白的冰山崩塌,沉入大海。身處地球最南端,IVE學生胡卓豪及呂嘉瑤上了一課大自然震撼教育,像白先勇,水邊上下蒼茫,心中天地悠悠,青葱的心忽然澄明清澈起來。親身感受過冰塊融化的生態危機,南極在二人心坎栽種了環保種子,慢慢萌芽,將保育愛地球訊息傳下去。

獲全費贊助體驗考察

旅行社單張列明,要到南極一遊,盛惠最少港幣10萬,但胡、呂二人參加仁愛堂主辦的「仁愛堂野外長征南極考察之旅」,經過多重選拔,成為全亞洲首隊中學生南極考察隊特別成員,上月獲全費贊助前往南極進行18日體驗考察。二人以往一直參與各種環保工作,但此趟出遠門,父母難免擔心,胡媽媽就說:「呢啲鬼地方邊有人去?」
要踏進極地,先要踏出自己的「ComfortZone」。從香港出發,13小時抵巴黎,轉機13小時飛抵阿根廷,再飛4小時到「世界盡頭」烏斯懷亞,逾30小時舟車勞頓足已教人吃不消,但接着的海上行程才是真正挑戰。「要坐56個鐘頭破冰船,海浪可以有4、5米高,頭6個鐘就好似坐咗一架不停來回嘅跳樓機,嘔咗6次!」卓豪最後要靠藥物及躺卧來適應大自然。
出發後第5天,海天一線的風光終變成層巒起伏的冰山,17名年輕人看着一望無際的浮冰、數不清的企鵝、接近24小時的白晝奇景,起初震撼不已。卓豪更挑戰只得攝氏兩度的冰水,跳進南冰洋,後來眾人就要開始執行考察任務,並學習如何順應自然。

回港後改變生活態度

沒有永久居民的淨土,醜惡可悲的事還是源自人類。在南極有條「5米規則」,人們要避免走近動物5米範圍內,只能待牠們主動走近。嘉瑤說,遊客們走到企鵝旁拍照,嚇得小企鵝們悲鳴已屬小事,「有啲人行過雪地,喺地上留低一個個窿,其實係要填番,因為企鵝跌落去係出唔番嚟」。船隻擦過冰川之際,卓豪目睹一頭海豹被輾過,「開始反思人類喺度做乜嘢,有乜權可以主宰其他生命」。
身在極地,危險經常出現,「我哋回程坐小艇返破冰船嗰陣,俾大堆浮冰圍住,郁唔到,要用手推開啲冰,有人成半個身伸出艇外,5分鐘距離結果用咗45分鐘」。天氣主宰一切,要保安全,就要講規矩,領隊規定眾人不准遲到,否則要罰掌上壓;並非刻意刁難,只因極地每秒變化不定,一切無相無常。
參觀過長城科考站,做過岩石及海水溫度研究,團員的科研成果不算驚人,反而眾人在低溫下的成長才是瑰寶,領略過生命之渺小、大自然之莊嚴,還有人類慾望的可怕,回到香港,生活開始改變。卓豪成為一名素食者,「希望自己做啲嘢維持生態平衡」。讀幼兒教育的嘉瑤,立下心願以後在幼稚園宣揚環保,讓下一代從小培養環保習慣。
記者 夏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