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近年市民常聽到呼籲捐肝、捐腎以至心肺等的宣傳,卻較少聽過捐骨。其實部份骨癌患者需移植長骨,可惜捐骨數目一直不穩定,甚至一年也沒有一宗捐贈,去年卻有六宗捐骨個案,骨科醫生指是「非常難得」,能讓有需要患者得到移植,也可把骨骼儲存在骨庫以備不時之需。
捐骨後可修復遺體
本港去年有六宗長骨捐贈個案,數字明顯較以往每年零至四宗為多。香港大學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副教授葉永玉指出,這個成績「非常難得」,捐贈者會捐出四肢長骨以及股骨等骨頭,讓骨癌患者以至需要較細小骨頭協助自體骨骼生長的患者受惠。
她表示,一向較少人捐骨,或因市民擔心捐骨會影響家人遺體的形態。其實,醫護人員會仔細為捐贈長骨的遺體「修復」,務求不影響死者的形態。曾管理骨庫的骨科專科醫生潘德鄰表示,取骨及修復遺體約需六小時,取骨後會在遺體放入木棍,並用石膏及紗布製成關節,放入遺體再縫合,「要整得好好,尊重捐骨啲人,所以要好仔細」。除做到外表無異外,遺體的關節更可活動,以便為死者穿上壽衣。
每年需移植骨骼的病人數目不穩定,葉永玉指,需求視乎骨癌病人及適合移植的病人數目,但可把經消毒的骨骼存在骨庫,以備不時之需,也可為病人配對大小及形狀更適合的骨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