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帝溫家寶和拘謹的胡錦濤「飆戲」,居然落敗,溫總理「刺痛的心」終究不如胡核心「謝來之食」來得喜慶。說起來,「謝來之食」比嗟來之食更符合三個代表和八榮八恥,首先它強烈體現了人權就是生存權,其次,它把由上而下的俯瞰呼喝點石成金,進化為由下而上的仰望感恩。最佳範例就是「市民甲」扮演者郭春平,她感激涕零道:「我們特別感謝黨和政府把國家建設得這麼好,我們特別感謝!我們的國家真是一天比一天好!」
這位阿嬸就是七十七元廉租屋的戶主,她的故事在網上激起「七七事變」,我姑且稱她為七嬸。本文無意探究七嬸傳奇的真偽,只想說「謝來之食」正是本朝特色,豈止賞賜要謝,遭了天災人禍更要謝。黑煤窯九死一生逃出生天的礦工;十幾年寃獄(包括精神病院)把牢底坐穿的倖存者;全國網民傾力營救的鄧玉嬌;被豆腐渣校舍壓死的難童遺屬;數十萬結石寶寶的家長……他們都須異口同聲感謝黨和政府。
共產黨之移風易俗令人嘆為觀止。歷代帝王均喜歌功頌德,畢竟是聽別人阿諛奉承,到了本朝卻是自己讚頌自己,六十年如一日,到了不厭其煩,不覺其倦,不知其恥的地步。讓遭難苦主叩謝天恩,本係極難之事,共產黨卻做得到。
本朝還有一樁偉業,就是憑黨意志足以改變事物、概念、詞語的性質。譬如聯合國三大人權法典的公民權利,被提煉為吃飽至上,如同禽畜一般;譬如普世價值,我朝傳檄天下,稱十幾億中國人民並未將之奉為圭臬,那些東西就一點也不普世;譬如政治改革,過去只說不做,而今連嘴皮子也說倦了,乾脆由《人民日報》宣示,誰說沒有政改?本朝政改一直在紮實推進云云;再如「公共知識分子」一詞,《解放日報》說這是「挑撥黨和知識分子的關係」;又如「公民社會」,中宣部新近限令眾喉舌不得渲染和使用這個詞。
念及王光亞評論趙連海事件,強調大陸「司法獨立」,這話溫家寶在回應程翔案時也說過,因為在中國特色的語境裏,中共政法委就等同於「司法獨立」。須知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有此金句:法律就是「黨的利益至上、國家利益至上、人民利益至上」,須知三個至上在修辭邏輯中根本不成立。
於是想起北島的詩歌《早晨的故事》,它發表於我當年主編的《廣場》雜誌,句曰:「一個詞消滅另一個詞/一本書下令/燒掉了另一本書/用語言的暴力建立的早晨/改變了早晨/人們的咳嗽聲」這就是今日之中國,人民的咳嗽聲,感謝之聲,幸福的感覺,都是從「被」而來,這個「被」字,真是經天緯地,包羅萬象!
孔捷生
逢周一、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