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造訪:等待 美好時光

周日造訪:等待 美好時光

活在繁華鬧市,習慣即食麪文化,滿足源於即時擁有。第一手iPhone,5千多元炒上過萬,買的,是一時半刻的快樂與虛榮,但這種「美好時光」卻像輕煙。因為不在乎地久天長,只要「曾經」,於是失去了盼望的心。「擁有美好時光,需要等待。」提醒我的,是張曼娟。

記者:張一豪 
攝影:陳盛臣
鳴謝:台灣觀光協會、長榮航空、台北晶華酒店、紫石作坊

張曼娟,61年生,台灣著名作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博士,後為該校中國文學系教授。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小說首獎、中華民國教育部「文藝創作」小說第一名、「中華文學散文獎」第一名及中興文藝獎章。85年,小說《海水正藍》,讓張曼娟在當代華文文壇冒起,此作曾被《中國時報》評為台灣40年來影響最大的10本書之一。88年出版第一部散文集《緣起不滅》,創作趨向多元化。近年,致力青少年文學創作及推廣,推出了有聲書《張曼娟小學堂》、《張曼娟成語學堂》等,影響力不減。

我們都純真不再

《海水正藍》,讓人認識張曼娟。因為名氣,我也擁有一本精美的「20周年紀念版」。「海水正藍」講一個八歲的小孩小彤,父母離婚,父再娶,母遠赴澳洲,最後孩子以為死了就可去到媽媽的地方,自殺悲劇收場。初看,只感到「使唔使咁煽呀?」不能理解這本書怎會在華人閱讀圈中引起轟動,賣過50萬冊。心想,在今天這個離婚當食飯的世代,大部份孩子自小就有王子病、公主病,缺乏與父母溝通,不准他們上網打機,大可能比父母離婚,有更大的尋死理由!但當配合「時間證供」,寫的是85年,那時離婚仍是大事!「我也覺得25年後再看,很多想法都不一樣,那時自己人生經驗沒那麼多,對很多事情的看法都很片面,當年離婚是大事,這是我當時的感受和想法。不過沒有當日的張曼娟,亦不會有今天的張曼娟。」張老師為寫下當時的看法而慶幸,因為記下了,才知道自己的改變,她說,每次翻看以前寫過的東西,就有另一番體會,更看到一路走來,自己思想的足迹。
「《海水正藍》是我所有作品中最青澀的一部,裏面有些東西是永遠沒再重複、也無法再回來,但這些故事都很純粹而善良,加上又很感傷,這些純粹的感情,可能就是這小說受讀者歡迎的原因。」這番話為我解開多年謎團,很多時老掉牙的煽情故事卻意想不到的受歡迎,原來是因為我們都純真不再,但內心仍對這份純粹有一份渴求,就在一些能感動自己的創作中追求。

1《海水正藍》85年
成名作,由7個短篇組成,除「海水正藍」外,最愛的是「永恆的羽翼」,故事探討子女供養父母的問題。

2《黃魚聽雷》05年
飲食散文,充滿對食物的美好回憶,獲《中國時報》開卷年度好書推薦獎。

3《我家有個風火輪》07年
《張曼娟奇幻學堂》系列之一,重新編寫經典小說中的奇幻故事,獲06年度「好書大家讀」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

4《那些美好時光》10年
散文集,以寫信給一個少年阿靖的方式,表達對身邊發生一些事情的感受。

5張曼娟除寫作與教學外,亦參與過作詞與唱片規劃工作,曾替張清芳製作《等待》與《感情生活》兩張專輯。

懂得盼望等待,即使遇到困難,努力過,付出過,得到了,整個過程都會是美好的時光。

不結婚也有能力愛

張老師的粉絲,都知道她是61年出生,俏皮一點說,已年近半百,但仍是單身貴族。她也承認這把年紀,父母都有催婚,不過卻覺得自己比較適合一個人。「我比較享受孤獨,創作時經常需要孤立自己去想事情。我有時會一個人在家發呆,是個不太愛交際的人,以前做過演藝工作,但在演藝圈的朋友亦不多,即使在文藝圈這麼多年亦一樣。但我不是個孤立自己,平日工作都跟不少人接觸交往,有時反而覺得一個人孤獨的時間十分珍貴,所以我很享受孤獨。
「對愛,我從沒放棄,如果遇到可以一起的男人,會考慮走在一起,但這個可以一起走的伴侶不易找。生命中會遇到很多自己愛的人和愛自己的人,不結婚,也有可以有愛的能力,可以用愛去做很多事情。我愛我的父母家人,現在也很享受教孩子們讀古文,這對文化傳承十分重要。」七十後仍單身,公餘又經常沉溺在自己興趣中,常被人誤為「宅男」的我,就很能感受到張老師說話的意思,找一個認為可以走在一起的伴侶不易,就算找到,對方也會認為你是Mr.Right嗎?可以的話,不吝與人分享愛,最後快樂的都是自己。

沒盼望便不快樂

教孩子們讀古文,享受到帶給自己的快樂,卻發現了孩子們的不快樂。
「我發覺,現在的孩子,都很脆弱又不快樂,年輕人的困境,很多時候都是父母造成的。孩子想要的東西,例如最新的玩具、最新型號的手機,父母有經濟能力,一下子就給他們,令孩子自小就變得很多事情都是想當然,失去了盼望的心。在這種環境下成長,到長大後進入社會,要面對殘酷現實時,發覺沒有人會遷就你,一旦期望落空,就變得脆弱。」這邊港孩當道,台灣的情況,看來也差不多。
「以前台灣很窮,我也在一個條件不太好的家庭長大,我記得很久才可以吃到一次肉,那時候的肉特別美味,你會到現在都記得那種味道。家裏當時想要一台電視,一年多後才有,想裝一部電話,都等了兩年。在等待的過程中,亦要經過計劃和努力才可達成願望,因為抱有希望,得到的時候亦特別珍惜。」的確,這一代的孩子,都失卻了盼望。「在希望、等待擁有的過程中,付出過,即使當中遇到困難,到最後得到,整個過程都會變成美好的時光,亦會令人成長。
「資訊和物質都太容易得到,人與人太容易作不必要的比較,也造成很多壓力。其實在這個經濟掛帥的年代,我們身處的地方得到較多的資源,大家就用物質去衡量一切,輕易就作出了選擇,忽略了很多背後的價值,得不到就不快樂。我覺得快樂是心態的選擇。」難怪今天的孩子,比25年前的小彤,多了這許多想死的理由!

留住香港回憶

看張曼娟的作品,你會發現,很多時都充滿多愁善感的女性味道,她說,哀愁是必須的。「這可以讓人了解世事無常,尤其成長過程一定會覺得很痛苦,要經過很多的選擇,但正因為這些選擇,才會成為今天的自己,所以我會接受過去做過的決定。當中我都經歷過自己認為是最黑暗的時期,引發很多哀愁。但當抱有希望,相信自己不會永遠在黑暗中,就會有出路。」有黑暗的歲月,就有美好的時光。原來,在香港的日子,也是她生命中的美好時光之一哩。97至98年間,張老師曾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助理教授,住了一年多。「當年很喜歡到灣仔,很喜歡到春園街、太源街那邊逛,那個喜帖街都很有意思,最難忘是去龍門大酒樓飲茶、坐叮叮車慢慢的看繁忙街景,還有舒服的淺水灣。現在灣仔都改變了很多,有時我一年會去兩三次香港找朋友,休息一下,但都少了去灣仔,那時的好日子,留在我回憶就好了。」
張老師說,她一到香港,心情就馬上放鬆,但我這個張老弟,在香港終日營營役役,每日生活的節奏急速,心情每一刻都繃緊,在這個經常處於高空氣污染指數的石屎森林中,完全感受不到也可以是個令人放鬆的好地方。問張老師原因,原來離開台灣,才可放下工作,心情都可以放鬆一些,所以在香港,都可享受到美好時光,果然「快樂是心態的選擇」!

當年留港時看到的舊東西都沒有了,與其舊地重遊嘆息,不如留在回憶。

有感……

訪問結束,張老師的話依然在腦海中盤旋,也想起了自身經歷。當年決定辭工外闖,離開一個熟悉的環境,相當忐忑,重新開始,工作量少,前路茫茫……這刻回頭,原來期間做了不少喜歡做的事,有昨天的路,才有今天的我;今天的努力,成就明日的我,會痛會跌又如何?正如張老師所言,有回憶加上有盼望,就有美好時光。

張一豪
七十後獨男
最大興趣是食
經常被誤解為宅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