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除了商場,沒有文化? - 陸離

香港除了商場,沒有文化? - 陸離

香港舞台劇之蓬勃,令人(我)心疼:疼錫、感動、喜悅。據說今日香港起碼有三百多個劇團,不包括各中學小劇組、兒童劇團,和近年興起的地區師奶劇團與長者劇組。但是很可惜,似乎也並不是很多人都知道,香港舞台劇原來是「這樣」蓬勃的。而且「蓬勃」了起碼已經三十多四十年。早在70年代中,港英政府籌備成立「香港國際電影節」、「香港話劇團」、「香港中樂團」、「香港舞蹈團」、「香港芭蕾舞團」的時候,我就非常詫異在1976年,看見現任「香港藝術發展局」行政總監周勇平,在「大會堂劇院」排演魯迅《狂人日記》,舞台前端有巨型透明紗幕,從天花到地板,周勇平就指揮台前幕後,如何將魯迅的文字,一句句投射紗幕上。後來我看見「進念」大量在巨幕投射文字,還有王家衞,在銀幕,我就想起周勇平。
因此「心疼」也「心痛」,想起「曾經用廣東話翻譯大量莎士比亞在港演出」的陳鈞潤(「香港大學」行政人員),日前在報上轉述龍應台對香港的評語:「香港除了商場,沒有文化!」
幸而台灣賴聲川明白。賴聲川老早已跟「香港話劇團」合作。現在一月他又要再次來港跟「觀塘劇團」合作了。
回歸前後,北京孟京輝也明白。他曾跟林奕華合作,又協助香港劇團往上海北京「粵語」演出。其中陳恆輝「愛麗絲劇場實驗室」最近往上海北京演出《卡夫卡的七個箱子》之後,現正在港上演《第三帝國的恐懼和苦難》。今明還有日夜四場。請注意:是「載譽」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