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的香港人都經歷過刻苦歲月,才成就了今天的繁榮。諷刺的是,豐盛的社會造就了一班捱少少苦都頂唔順的「港孩」。只是,聲討這些長不大的青少年時,作為兇手的家長,是否更加要留意自己的教育方法?
記者:張文蕙
攝影:陳盛臣
Model:Clarice@SingModel、Lanson、Lavender
兒童行為及早培訓
大家都知道,造就一堆港孩的元凶,其實就是為人家長的我們,於是香港家庭教育學院前陣子就推出了CEO家長證書課程,而最近他們亦正籌備兒童行為培訓計劃;前者主要為成就高EQ及IQ的父母,改善親子關係從而有效地管教子女;而後者則是根據英國WarwickCentreforLearningBehaviour對800名小一至小三學生研究所得的26項普遍行為問題,內容主要針對學童的情緒失控、粗暴行為與拒絕接受指令三大狀況,對家長作指導。兩者均讓家長於子女年紀尚小時及早灌輸正確的價值觀,矯正其行為問題,長大了成為「港孩」的機會就能大大減低。
不聽指令源於「No」
每當子女作了淘氣的舉動,家長都慣性地說「不准!」,EQ低一點的,甚至會大發脾氣或體罰試圖矯正孩子。香港教育學院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副教授冼權鋒博士表示,家長首先應控制個人的情緒,否則只會讓兒童更為反抗,而指令式的教導其實小朋友是難於入耳的。此時家長可利用不同的視覺策略,如以不准談話或飲食圖片,代替文字或說話的規條,小學生會較易遵循。而始動服務及發展中心資深輔導員冼文康則拿小朋友早上不願換校服上學作例,家長一般都會很心急,生怕孩子遲到,便開始打罵,其實這只會影響親子關係。首先還是要解決孩子不願上學的主因,是否被欺凌,還是單純懶惰?然後與孩子講解後果,讓他們自願去遵行指令方為上策。一位曾參加教院的CEO家長證書課程的母親張潔宜小姐表示,當她的五歲半女兒Phoebe不願做家課時,她會問她將來想做甚麼工作,希望別人替她選,還是自己有多些選擇。經溝通後Phoebe明白了不努力讀書的後果時,就自然會遵行指令。
脾氣亂爆發 學承擔後果
從英國WarwickCentre的研究顯示,初小學生普遍有打架、咬人、發怒亂扔東西等脾氣爆發的情況。冼博士認為,面對孩童發脾氣,應先令他們遠離移除刺激其情緒的因素。例如兄弟起爭執,可先分隔雙方於不同房間。若孩子有暴躁的舉動,必須詳細與孩子講述後果,例如打傷同學可能被趕出校,不能繼續學習,再引導他們說出不快的原因,教導他們合理地轉移洩憤的方式。而輔導員冼先生則指,當孩子作出破壞性行為,必須讓他們自行承擔後果。他回憶已故藝人沈澱霞一個訪問,一次欣宜發怒踢破門戶,肥肥最後要求女兒自行負責維修費用。冼生認為這種方法,是最能讓孩子深刻記住破壞的後果。而年紀較小的,他提議可用擬人法作教導,例如將一個水樽畫上面孔,要孩子想像胡亂擊打水樽,對方的感受是如何,讓兒童從小對他者存有同理心。
適量物質 灌輸金錢概念
冼博士表示:「如今的社會環境沒有讓孩子有捱苦的機會,以往我們年紀很小便要打工養家,現在家長反而希望兒女盡量讀多點書,但這不代表這些孩子都有讀上去的目標,有些可能只為逃避工作,享受學生生活而讀至碩士。」家長給錢堆砌子女學歷的個案屢見不鮮,一些「港童」順理成章可免卻困難重重的現實社會,那麼有見工時也得家長陪伴的大學生,又有何稀奇?而冼生則指出,他們近年接收這類個案甚多,例如長輩給數千元零用予孩童,結果不懂利用就用來派發給同學。冼生表示,給予的物質過豐,兒童對金錢的價值觀卻完全沒概念,所以「軒哥」派錢送iPhone事件責任不全在「軒哥」,其實派發「子彈」的人才最應該「再教育」。冼生認為,給予零用錢時應給得適量,理解他們的需要,若只是買小吃的話,其實二十多元已很足夠了。張潔宜小姐又表示,雖然他們有能力給予較豐厚的物質予Phoebe,但為了讓孩子明白錢不一定買到快樂,也為提高其創意,她和丈夫都會讓PhoebeDIY玩具或繪畫作娛樂。
香港家庭教育學院
CEO家長證書課程
(正接受報名):27188321
兒童行為培訓計劃(籌備中): http://www.ied.edu.hk/web/news.php?glang=en&id=201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