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利益只涉姓名宗數防洩私隱

平衡利益
只涉姓名宗數防洩私隱

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昨發表諮詢文件,建議擴大現時個人信貸資料庫涵蓋機制,最快今年3月底加入借款人住宅及非住宅物業的正面與負面按揭信貸資料,屆時借貸機構若獲借款人書面同意,可取得相關按揭宗數資料,避免借貸機構因過度借貸導致的壞賬,防止炒家濫貸,減低房地產市場資產泡沫風險。
公署將展開5個星期的諮詢工作,諮詢期至下月8日完結。金管局發言人回應說,歡迎該署就正面按揭信貸資料庫的推出,展開諮詢工作,該局會全力支持銀行之間分享有關資料安排,相信資料庫的成立,有助防止樓市投機者過度借貸,對穩定樓市健康發展有幫助。發言人亦指,注意到建議只涉及借款人姓名與按揭物業宗數,不涉及其他資料,相信此舉可減輕潛在私隱問題,是平衡各方意見的安排。
私隱專員蔣任宏強調,借貸機構要先得到借款人同意,才可索取按揭宗數資料,其他如借款數目、還款情況等則一概不作提供。

借款數目不作提供

他表示,收到不少金融界意見,認為應擴大資料庫範圍,可令借貸機構更準確及完整地評估,借款人信貸資料及財政狀況,如持有多少層物業及整體牽涉風險等,有助減少因亂借錢導致房地產市場資產泡沫及壞賬風險。
根據現行機制,借貸機構可透過信貸資料庫,取得借款人的無抵押正面信貸資料,及有抵押負面信貸個人資料。公署建議修改個人資料(私隱)條例《個人信貸資料實務守則》,將允許借貸機構取得借款人非住宅(如工廈、商廈及車位等)正面及負面按揭信貸資料,以及住宅的正面按揭信貸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