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人物:三代善心人 同一滅貧夢

八方人物:三代善心人 同一滅貧夢

先經歷,後成長,再分享,這樣的起承轉合,拼湊三代人的美麗人生。曾經叛逆的70後母親,重返正軌後助養有需要的人,教育兒子要知足常樂;80後醫科生,曾以為金錢至上,到過非洲體驗生活,才反思生命的意義;90後少女,出身富裕,嚐過一口粗茶淡飯,方知道世界的另一面,原來叫做貧窮。

70後
助養彌補童年所缺

兩則廣告改變了楊太的一生,先說第二則。1998年,楊太看見一則宣明會廣告,呼籲市民參加「饑饉三十」,她沒有多想便參加,30小時沒有食物落肚,她說感覺是微不足道,因為地球的另一面,每天都有人捱餓。
自始她每年參與,提醒自己生活的豐足,「到自己有能力時,就很想去幫有需要的人」。
楊太也曾經需要人幫助。未夠3歲父母離異,她寄養內地祖母家中,不用捱餓,只缺乏愛。8歲時被接返香港,在小學寄宿,老師代替父母角色,教她處世做人,「感受到甚麼叫愛」。中學時她跟父親同住,開始反叛,逃學出夜街,「由細到大冇人教過我讀書嘅重要」。畢業後她做售貨員、侍應,又打過散工,「以為肯做肯捱就不會餓死」。
那是她一廂情願的想法。95年有一晚,楊太被公司走糧,跟母親吵架,心情跌落谷底,「有想過自殺」。翌日她碰見第一則廣告,是招募警員。她膽粗粗投考,「沒想過考得上」。翌年入職,告別朝不保夕的生活,就是她說有能力的時候,她開始助養兒童,幫補他們的生活所需,也正如彌補自己的童年所缺。
楊太的兒子今年10歲,2007年兩母子一同參加「饑饉三十」,「他每次都說頂得住」。她說兒子體驗過捱餓後,學懂知足常樂,相信教育可改變生活態度,「甚至是唯一的方法」。

80後
體驗貧窮改變社區

除了教育,體驗也很重要,就像中文大學醫學院5年級生黃宇謙。這名80後青年從不把錢財看在眼內,「花錢可以沒方向」。父親原本做製衣,生活豐足,後來工廠北移,改行當保安員,母親做家務助理,由中產變基層。他沒有抱怨,一次體驗貧窮的經驗,更改變了對金錢的觀念,把賺來的補習金助養非洲女童,「造福的不是一個人,是幫到整個社區的發展」。

90後
鼓勵同學扶助弱勢

當80後到了成長階段,90後的可能才剛起步。準備到英國升讀大學的吳凱欣,現年19歲,出身於中產家庭。去年到訪廣西貧困家庭,簡單的一道菜當地居民也吃得開心,「明白到食物對其他人是很重要」。她念國際學校,同學非富則貴,「不了解貧窮生活」;她愛購物,也愛吃,現時會問自己是否真正有需要,抑或只是不必要的慾望;也鼓勵同學協助別人脫貧,「雖然生活於不同世界,但有能力的都想幫到他們」。
這三名「饑饉鬥士」將參加今年4月舉行的「饑饉三十」,最低只要籌款1,000元便可參加,今年新增8小時體驗營,籌款額港幣300元。
記者 王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