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華叔是民間社會的脊樑 - 盧峯

蘋論:華叔是民間社會的脊樑 - 盧峯

聽到華叔過世的消息後一直有股淡淡的哀愁,有股難以排遣的鬱悶,就像失去了一位常常提點自己的長輩那樣。也許,香港真的失去了一位在重要時刻提點大家的長輩,提醒大家的阿叔──華叔。
論政治資歷,現時枱面上的人物從特首到議員到內地掌管事務的官員都不能跟華叔相比。他可是從七十年代初就走在社運、工運、民主運動的最前線,跟港英殖民地官員鬥爭,跟自以為是的建制派對陣,跟唯命是從的本地左派水火不容,跟殘暴不仁的北京當權者誓不兩立……。近四十年來香港的重大政治、社會變革,華叔都是推手,都是主角;他留下的功業、政治遺產還將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還將左右香港的政治社會發展。要數當代香港風雲人物,絕不是肥彭、陳方安生、董建華、曾蔭權、魯平、許家屯,也不是李柱銘,而是華叔!
很多新一代的社運人士愛把民間社會掛在口邊,都說要為香港打造更強固的民間力量、民間社會。實情是華叔可說是本地民間社會的奠基者、帶路人。在他以前,本港的社團要不是中共的衞星組織就是依附國民政府的機構,還有少數是殖民地精英的俱樂部,直到華叔創辦教協,香港才真正出現一個土生土長的工會及群眾組織,不受北京、台北、倫敦、港督府支配,可站在港人的角度及利益出發,捍衞市民的權益,推動社會改變及前進。直到今天,教協仍是獨立工會的主力,是最活躍有力的民間團體,並為其他民間團體、民間社會提供有力的支援及幫助。今天,香港的民間社會能百花齊放,茁壯成長,成為政黨以外的重要政治力量,實在要多謝華叔當年頂住巨大的政治壓力,開拓民間團體活動空間。
此外,他堅持倚靠市民,堅持走民間自力更生路線也成為日後民間社會發展的好榜樣。港英政府時代最愛以「行政吸納政治」的模式把原來獨立的民間團體收編入建制,成為政府的同路人,為殖民地政府塗脂抹粉。北京當權者的手法雖然粗暴拙劣,但她同樣不斷透過統戰、招安吸納民間力量,令他們成為當權者的附庸或應聲蟲。華叔沒有被中、英雙方的「糖衣陷阱」騙倒,沒有因為短期的好處、政治資本及利益而向任何一方靠攏,反而一直着意強化教協及其他民間團體的獨立性,讓它們可以自行其是,獨立自主,不需隨政府或當權者的音樂起舞。對民間社會的健康發展來說,這樣的獨立性是至關重要的。
當然,華叔更寶貴、更讓人不捨的是他的政治識見與洞察力。在重大的政治變動及轉折中,華叔都能及時提出他的判斷,提出他的分析,點明他心目中的理想策略及出路,說明社會該如何進如何退。六四鎮壓後義無反顧的堅持,就讓市民在惶亂與驚愕中找到立足點,找到着力點,保存了香港這顆中國土地上的民主明燈。沒有華叔的提點及堅持,六四後的香港已不知變成甚麼模樣!實在懷念華叔,懷念這位常常提點進退的長輩。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