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本欄2011年初次與大家見面,亦是第一次於周二出現,先祝各位今年股運亨通。
今天延續上周之2010年回顧。《財經觀察》之忠實讀者均知道,本欄絕非號碼專欄,反而以分享看法和觀察,望能啟發讀者「捕魚」為己任,不過都有提及一些值得留意之股份。上周趁放假做個總結,近一年下來共提過11隻股份。以提及當日收市價對比年底收市價計算,回報最高的要數億和控股(838),跑贏同期恒指90%;回報最差的是升過又打回原形之國際泰豐(873),跑輸6%。11隻股票中,跑贏恒指的有8隻,跑輸的有3隻,實際有正回報的共9隻,平均來說跑贏恒指約23%,僥倖地算是不過不失。
望融合基本與技術分析
計算這些數據絕非為了自吹自擂,反正自知金融市場充滿聰明之士(包括讀者閣下),所以筆者絕不用「老鼠跌落天秤」。筆者最關注的反而是失敗的經驗,必須正視檢討以求未來更臻完善。成功通常不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動力,俗語有云「驕兵必敗」,相反,願意面對不足,不斷檢討設法改善,才有望走向真正成功的道路。
回顧那兩隻失敗例子,就是當時被其良好基本因素或政策(或有部份屬於「發夢因素」),蒙蔽了技術分析之安全界線。筆者自幼醉心於基本分析或拆局,用作尋找長遠有升值潛力的個股,就像玩尋寶遊戲一樣,多年下來,明白到基本分析之缺點,正是時機上選擇似乎有所不足。另外是縱使利用基本分析千算萬算,總有機會犯錯,而技術走勢始終對投資者熾熱程度有所影響。
只用基本分析,有機會導致贏錢的套利過早,而輸錢的斷臂太遲。始終,股票在短期而言,是一部真金白銀的投票機器,等待走勢確認才買入基本因素良好的股份,應可節省更多機會成本。當然,基本分析以價值為依歸,越跌越買;技術分析卻以勢為依歸,越升越追,如何令自己「精神分裂」,融合基本分析跟技術分析之優點而去除缺點,將是筆者本年度其中一點望能改善的地方。
筆者相關人士持有億和及泰豐
陳建良
寶來證券(香港)資產管理部投資管理董事
本欄逢周二、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