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因應金融海嘯揭示場外衍生工具交易市場潛在風險,二十國集團(G20)建議將所有標準化場外衍生工具交易納入場內中央結算所規管,為此本港亦會先將利率衍生工具及不交收遠期外滙(NDF)納入規管,有市場人士指出,本港大部份NDF均涉及人民幣,率先納入規管有利本港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定位,長遠有助人民幣產品進一步開拓。 記者:呂雪玲
針對NDF率先納入規管,工銀亞洲董事暨副總經理黃遠輝認為,有關做法一舉兩得,首先是配合國際規管衍生工具要求,其次亦配合本港發展人民幣業務,能讓人民幣業務在規管的情況下逐步發展。有市場人士另稱,此舉有助消減內地對本港發展人民幣業務的憂慮,有助表示本港銳意發展人民幣業務的誠意。
另包括利率衍生工具
恒生(011)總經理兼財資及投資業務主管馮孝忠則指出,由於上述兩者皆為較「本地化」的衍生產品,故率先試行納入亦屬合理。他解釋,涉及外滙管制的貨幣才要做NDF,目前本港進行的NDF包括人民幣、台幣、韓圜及印度盧布等,而當中以人民幣佔大多數,原因包括除了內地,僅本港能為人民幣作清算,故監管當局率先規管有關「本地化」產品亦正常。
署理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梁鳳儀表示,選擇上述兩者先納入場內規管,而非股票衍生工具,主因該兩種產品較標準化,及在國際間有共識。金管局貨幣管理部助理總裁劉應彬補充,股票衍生工具目前只佔港場外衍生工具交易約5%,而利率衍生工具及NDF則分別佔18%及17%,以09年數據計,兩者分別涉額3萬億美元及2.8萬億美元,但強調其他產品會逐步納入規管。
外滙風險低 暫不受規管
至於為何佔本港場外衍生工具交易58%的外滙衍生工具未納入規管,劉應彬解釋,由於有關產品風險不高,本港與海外情況亦相若,故不急於納入規管,但也表示外滙遠期合約可考慮在第二階段逐步納入。梁鳳儀強調,有關結算所的運作不會使用公帑,涉及費用會由市場參與者支付。該局期望推進標準化場外交易衍生工具,於2012年底前進行中央結算,另外亦確保所有場外衍生工具交易,不論是否中央結算,均須向由金管局設立的交易資料儲存庫滙報。
市場看場外衍生工具交易規管
金管局劉應彬:
股票衍生工具目前只佔港場外衍生工具交易約5%,而利率衍生工具及NDF則分別佔18%及17%,以09年數據計,兩者分別涉額3萬億美元及2.8萬億美元,強調其他產品會逐步納入規管。
工銀亞洲黃遠輝:
有關做法一舉兩得,首先是配合國際規管衍生工具要求,其次亦配合本港發展人民幣業務,能讓人民幣業務在規管的情況下逐步發展。
恒生馮孝忠:
利率衍生工具及NDF皆為較「本地化」的衍生產品,故率先試行納入亦屬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