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廠做咗成30年嘅香港工業總會主席孫啟烈,由當初要飲井水、瞓蚊帳床,要做埋「校長」提升工人質素;到跟台商、韓商鬥平搶爛市;家就面對部份香港政客「犧牲商界利益」搞福利主義,佢一一經歷過,依然企定定。佢話:「生意人有靈活性,識走位,唔會死嘅!」
了解內地暴發戶 因為窮過
中國改革開放30年,孫啟烈喺內地嘅廠房全程有參與,佢話歷盡當中嘅甜酸苦辣,乜都試過!佢仲好了解內地暴發戶嘅心理,因為「窮過!」
80年代啲工人驚死冇得食,一到食飯時間,個個好似走難咁搶食,完全冇紀律。內地文化質素低,工廠間中會有偷嘢、搶嘢發生,所以要建立制度,設罰則嚟規範佢哋,做廠要兼埋做「校長」。孫啟烈強調:「大部份港資企業有良心,對內地工人都好照顧,30年嚟內地文化受港資企業影響好大!」
雖然辛苦啲,但係80年代做生意易好多,佢話差唔多係獨市生意,只要勤力、掌握機會、有啲諗頭、價廉物美就得o架嘞。內地嘅土地同人工都好平,盈利可以高啲,「開廠都賺錢」,毛利可以高達3至4成。
歷30年變遷 唔想香港沉
經歷30年變遷,家競爭對手多咗好多,韓國、台灣同日本廠商都喺內地開廠,加上心雄,個個都擴大生產線「做大咗」,出現惡性割喉式競爭。家毛利有15%已經唔錯,扣埋一般開支有7至8%已經好理想,要靠科技含量增加利潤。至於現今嘅內地工人,佢話維權意識高咗,文化素質高咗,效率亦高咗。香港人以前每個鐘做100件,內地人只做得15件,家有過之而無不及。
雖然營商環境變差,成本急升,但商家有議價能力,最多「東家唔打打西家」,搵其他有投資機會嘅好地方,不過問心嗰句,佢話:「最唔想香港沉落去!」
講到呢度,孫啟烈憶述喺香港珠三角工商界聯合晚會上話:「身為港商,令我感到自豪!」佢解釋話,國家今日強盛,港商有好大功勞,有份促進粵港嘅經濟繁榮!
記者:周燕芬
華潤游說返大陸設廠
香港工業總會主席孫啟烈家族經營嘅建樂士,早喺1978年就返深圳設廠,都算係最早一批返大陸設廠嘅港資企業。原來當年佢哋係接受中央駐港國企華潤集團嘅邀請,返大陸做開荒牛。
身兼建樂士董事長嘅孫啟烈話,1976年大陸打倒四人幫之後,駐港嘅華潤公司就派代表同一批港商接觸,向佢哋推銷返大陸設廠,「打倒四人幫啦,內地有大量勞動力,協助港澳同胞解決生產問題!」由嗰時開始,中國已經急於搵外資,幫內地創造就業機會,為經濟注入生機。
講返孫啟烈家族經營嘅生意,80年代初期喺外國讀完書返嚟,將原來阿爸經營嘅五金塑膠廠,升級做生產不銹鋼廚具,仲自創品牌建樂士(Kinox),注重品質、設計時尚、「唔老土」,仲改咗個洋名,方便向外國客推銷,嗰時嚟講,超前人哋好多o架!
廠商轉型OSM求存
香港廠商面對內地嘅成本係咁升,經濟結構轉型,香港工業總會主席孫啟烈就話,大部份廠商會轉型,走類似利豐(494)嘅原策略性製造商(OriginalStrategyManufacturer,OSM)嘅路線。
所謂OSM,係將生產工序,外判畀珠三角以外嘅地區,甚至去到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嘅民企,將生產技術轉移畀佢哋,幫民企做大,因為民企「唔識英文,唔知規格」,做唔到外商嘅生意。
港商只係負責接外商定單,深圳東莞廠房就用嚟監管生產品質、檢查貨品、技術認證同負責整合物流付運。意味港商唔再負責生產勞工成本同原材料成本。
港商除咗走OSM嘅路線,亦都要走提升科技設計含量,以至自創品牌嘅「升級」路線,只有少數嘅企業選擇呢條路。孫啟烈解釋,投入研發工作需要好多嘅資源,唔係所有中小企有能力負擔,特區政府亦唔積極支持,只係研發成本10%有稅務優惠,同新加坡政府嘅研發費用3倍扣稅相差好遠!
爭取CEPA東盟商機
將生產基地轉移到偏遠城市嘅廠商只有少數,估計約10%,原因亦係涉及相當大嘅金額。
至於出口方面,廠商亦都面對挑戰。孫啟烈話,因為歐美市場萎縮緊,所以廠商會側重喺開拓內銷市場。
搵出路係港商嘅強項,孫啟烈話,東盟10國就商機處處。為此,工總家就爭取今年嘅CEPA(《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補充協議當中,可以畀港商享受國家同東盟簽訂自由貿易協議內嘅條款,即係喺東盟區內嘅產品、原材料,以至半製成品貿易,都可以免稅。
後記:轉身要快
新一年,喺工業界出名有拼勁嘅孫啟烈大談逆境求生術。訪問期間,孫老闆叫港人最緊要轉身快,但佢老人家喺中港兩地打工仔加薪一事上,就窒步。
見慣世面嘅孫老闆,提到營商苦與樂嘅時候,就話香港通過最低工資立法之後,產生咗連鎖效應,原本時薪28蚊嘅工人都要求加薪,加埋廣東省醞釀畀打工仔參與協商加薪,佢慨嘆今日做老闆真係唔易。講吓講吓,孫老闆仲話覺得俾人蝦!
孫老闆喺內地打滾30年,係工業界嘅中國通,佢老人家應該好明白,打工仔無人工加,又點消費呢?講到呢度,孫老闆突然窒步,不過,佢都轉身夠快,既然營運成本貴咗,佢話無可避免要轉嫁畀消費者,一於「全民負擔」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