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因六四事件20多年沒有回鄉的司徒華,一直心繫故鄉,但故鄉知道有華叔嗎?「我識得司徒華,細個嗰陣同佢喺鄉下四圍玩,佢好精靈o架!」84歲同鄉司徒宗牛在開平鄉間回憶兒時往事時,對華叔一直未能回鄉感到遺憾。不過,華叔早年曾捐錢回鄉建校,學校大堂的捐款芳名中仍刻有「司徒華校長」五字,令他的名字永留故鄉。
華叔故鄉在廣東開平市赤坎鎮塘邊鄉東華里村。東華里村原有40多戶共130多人居住,全村都是姓司徒的,但大部份村民早年移居香港及海外,有些則到附近鄉鎮打工,現時全村只剩下四戶六名老人家居住。華叔的祖屋更只剩下一塊荒地,冷冷清清。對於司徒華的名字,村中幾名父老都表示聽聞過,「知道佢喺香港好出名,因為唔支持共產黨,冇回鄉證吖嘛!」
18歲離鄉來港生活,至60歲才回鄉長住的84歲鄉里司徒宗牛,拿着鄉中族譜表示,原名司徒衞華的華叔共有10名兄弟姊妹,他排行第3,是族中的第24代。1931年在港出生的華叔,10歲時香港淪陷前舉家回鄉避難,其間與牛伯經常一起遊玩。牛伯表示他來港後見過華叔兩次,之後便沒有再見面。
華叔的72歲堂弟司徒威靈,站在華叔祖屋舊址上談及華叔家事時說,華叔祖父在國民黨時代做過小官,中共建政後在人民公社負責管賬,其後村民就賬目問題逼他交代,結果華叔祖父漏夜帶同一家大小逃離鄉間(當時20多歲的華叔已返港生活),村民將其祖屋拆掉,至今只留下一片荒地,有村民在空地上種蕉樹。
故鄉不會有紀念活動
司徒威靈又稱,幾年前曾有華叔的姪孫輩回來替華叔尋根,當時村民指出華叔祖屋所在空地,並建議他們出錢重建,其後不了了之。兩個月前四名香港民主黨人士亦曾到來拍照,相信是給華叔留一些紀念。
開平赤坎鎮司徒氏圖書館主任司徒亮則表示,84年鎮內的教倫中學建校籌款,司徒華捐了12,000元,現時校內大堂牆壁上的捐款芳名便刻有「司徒華校長」的名字。
司徒亮又說,司徒華曾任香港司徒氏宗親會理事,因此鄉間圖書館每年都會寄會訊給華叔。被問及會不會派人到香港出席華的弔唁會,司徒亮謂要和宗親會研究一下,但村內則不會有任何紀念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