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本港投資者來說,中資銀行股似有無法抗拒的魔力,當然要捕捉中國經濟增長,中資銀行股是最「大路」的穩健選擇。內地已接連加息兩次,開始了加息周期,以推介的投資回報率排名第一的法巴中資銀行股分析員陳皖明卻為,「現在是時候可以考慮一下中資銀行,人行加了第二次息起,便是買入時候」。
根據彭博資訊資料,按過往一年以推介的投資回報率排名,陳皖明居一眾中資銀行分析員之首。
民行升幅可跑贏同業
長駐內地的陳皖明指出,每當加息初期,市場會去追逐保險股,現時保險股可能較中資銀行更值得追入,但現時內地已第二次加息,便是買中資銀行股的時候,原因是加息水平已差不多。於第二次加息後,她預計,今年加息幅度最多為25至50點子。
隨着加息兩次後,陳皖明預計保險股往上動力減少,銀行股便後起發力,她預計,中資銀行股今年平均有10%上升空間。一眾中資銀行股中,她推薦民生銀行(1988)及中信銀行(998),認為兩者今年均各有兩至三成升幅,主要基於其認為信貸增長情況下,兩者在小企業貸款上做得較好,也較專門,配合內地政策傾向扶持微型企業。至於其他大銀行,如招行(3968)、工行(1398)及建行(939)等,她指出,這些的監管水平可能較好,但估值偏貴,加上息差壓力也較中小型銀行為大。
除了加息因素影響不大外,陳皖明認為,調控政策的可預期性亦成為支持內銀股因素。「2010年中資銀行表現不太好,主要受調控政策影響,但今年政策不會那麼緊了。」她提出,由於之前有通脹的擔憂,很多調控政策出台,對下游產業造成很大壓力,亦對銀行產生壓力,然而她相信通脹去年底見頂,今年將向下,不大可能出現惡性通脹,所以今年加息幅度不多。
另一因素是,她提出,由於內地經濟正轉型,要發展中小企及農業貸款,故今年總新增貸款額度較市場預期高,不會低於8萬億元人民幣;由於銀行貸款可望增長,意味支撐銀行業務的動力會維持下去。至於銀行貸款壞賬風險,陳皖明認為,不用太擔心,她舉例去年信貸投放得大,今年收得也很快,「泡沫出來,政府就打」,故問題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