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至92年,華叔將壯年奉獻給兩所小學。九年紅磡街坊公立學校任教生涯,收的學生都是黃埔船塢工人的窮子弟。華叔要以知識改變他們的命運,結果學生幾乎百分之一百考得中學學位,成績空前絕後。後來轉任葛師校友會觀塘小學校長,一做31年,除了教書,也教心,學生長大後未必盡是社會精英,但至少記得要做個好人。
半生在小學度過,華叔曾說,他的強項是中文和數學科,在紅磡街坊公立學校兼教小學升中班的中、數、社三科,當時市區的津貼小學只有三數間,其中之一正是該校,可與官小一起參加升中試,考上了便獲派官立或補助中學,在司徒老師悉心任教下,學生幾乎全部考得學位,成為學校消失前一個佳話。
為窮學生墊支學費
「開始教書後,覺得呢個係一個好有意義的工作,同時自己亦都好有興趣自己教書教落去,窮困家庭子女讀書更加唔容易。當時我教小學,特別我教小學升中班嘅時候,我係出盡全力教佢哋,希望佢哋都考到學位,因為考唔到學位,佢哋就要失學。」工作最頂峯一周教20節課,升中班成績所向披靡並非沒有原因。
61年轉任校長,晉升管理階層,但由於當年資源少,甚麼也得親力親為,曾兼教六年級的中、數一年,學生參加升中試照樣100%獲派官、津貼或補貼中學。他不懂彈琴,照教音樂,不擅運動,照教體育,上課、改稿、出補充練習以至家訪通通一腳踢。
華叔又要求班主任凡有家境貧寒付不起學費雜費的學生,都要知會他,他就用自己的薪資代為墊付,從不計較何時收回欠款。這批學生有的表現很壞、有的頑劣非常,有些後來連中學也沒有讀,但仍以不同方法貢獻社會,有人當建築工人、也有司機、苦力,他們都記着了司徒校長的教誨:不能造福社會,也不要危害社會。
最愛為學生講故事
後來資源開始增加,教學工作稍稍減少,但「校長的一個職責就是『孭鑊』,作為一校之長,同事若有錯失,我也有責任」。仍堅持事必親力親為,孭鑊以外,也給了司徒華創作空間,他給一、二年級每周編了兩節故事課,並由自己任教,給孩子們說不同的故事。他形容這是他40年教育生涯中,教得最愉快的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