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港人幣資金池規模有迹可尋

特稿
港人幣資金池規模有迹可尋

經過與人民銀行磋商後,金管局推出本地離岸人民幣業務優化措施。該局總裁陳德霖強調,本港人民幣資金池已形成規模,足夠自供自給,應付貿易項下支付。所謂「形成規模,足夠自給自足」究竟有多大呢?從一些公開的本港金融數據,可以掌握大概。

日均交易料逾10億美元

根據金管局月報數據顯示,透過即時支付系統下以外滙交易同步交收(PVP)方式,與人民幣現貨買賣的日均交易量,截至2010年11月底止計,推算已超過10億元(美元.下同),高於市場估計的3億至5億元,業界相信有關規模將持續增長,反映本地離岸人民幣現貨市場的流通程度越趨提高。
自7月人民幣新修訂清算協議簽署後,參加行可將人民幣持倉互相平盤,毋須像以往必須將淨額長倉,與清算行中銀香港(2388)平盤,本港離岸人民幣現貨市場交易,便在此時開始出現。
按金管局月報顯示的結算所成交量資料,經結算所自動轉賬系統(CHATS),去年8月份按月進行的外滙結算量為2382.91億元;11月更較8月增21.4%至2891.67億元。7月未有新清算協議前,經CHATS進行的外滙結算量為2027.14億元。
CHATS顯示的結算所成交量,是記錄經即時支付系統進行的PVP形式外滙交易清算,透過有關模式,可避免因市場清算時差的問題而產生風險。
據悉,按CHATS以每月平均交易日數22天計算,即11月日均結算量,較8月份增加23.12億元,當中增長來源,除了發展已趨穩的美元兌港元PVP即時支付交易外,引發過去數月結算量推高的唯一新因素,便是8月起,在本地離岸市場新冒起的美元兌人民幣現貨外滙交易活動。

反映流通量高增速快

分析指出,按11月結算量日均增長23.12億元計算,假設當中一半是美元兌港元PVP的恒常增長,連同只佔整體結算量極小部份的港元兌人民幣PVP交易不計,即增長部份中,最少達10億美元或以上餘額(粗略佔23.12億元的一半計),乃本地人民幣現貨交易衍生增長的日均成交量。
市場人士指出,雖然不排除有小部份美元兌人民幣現貨交易,涉及美元部份,會透過滙款方式,選擇在美國市場進行清算,但他相信,大部份有關現貨交易仍會留在本港,以PVP即時支付方式清算為主。
由此可見,本港離岸人民幣現貨交易,數月間從零水平,增長至日均交投逾10億美元,反映市場流通量極高及增速極快,由本地人民幣存款加上銀行同業市場現貨交易形成的資金池,滾動規模應足夠應付參加行與客戶進行的人民幣貿易項下支付。
不過業界亦指出,由於現時本地人民幣業務仍是存多貸少,故現階段外滙現貨市場雖然已經形成,卻未同時拉動人民幣同業市場拆借轉趨活躍,相信要待貸款空間進一步拓展後,拆入人民幣資金的需求才會增大。
記者:劉美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