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開年的重大政治議題,應為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1月19日赴美進行國事訪問。美國白宮形容此次訪問,有助中美兩國建立夥伴關係,推進共同利益,解決共同關切的問題。不用猜,中美共同關切的問題,離不開東北亞局勢及人民幣滙率問題;人民幣該升值多少,中國可一言堂,然而,東北亞問題涉及區內多國利益,要擺平,不易,但也不難。
中美鬥拉攏印度做真盟友
說白一點,東北亞區是中美比試實力的其中一個擂台,對於兩個泱泱大國來說,緩解東北亞區緊張局勢的良方,不難開,否則美國總統奧巴馬主動邀約胡錦濤進行國事訪問,幹嗎?兩國在區內早已播下經濟種子,不會瞎播吧?
中美兩國巨頭在政經議題上料已各有清單,胡錦濤與奧巴馬會晤後,無論得出甚麼共同利益結果,大家不必過份認真看待。
小民本不想向今次帶有「和平」色彩的國事訪問潑冷水,但我們先回顧中國副總理王岐山去年5月及12月,分別在「第二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和「第21屆中美商貿聯委會會議」的活動上,大談生意經,更兩度說出同一番話,「中美經濟的高度互補性,兩國之間不是零和博弈的對手,而是互利共贏的夥伴。」
結果美國對中國的餌不賣賬。遠的不說,單是王副總理12月美國行,回國不久,美國馬上指中國在風力補貼與稀土出口政策有違世界貿易組織(WTO)精神,並有機會尋求WTO擔任「判官」角色。
說實話,中國非儍,中國十分明白自己的冒起,令美國不是味兒,要真正與美國平起平坐,一是人民幣與美元一樣,是貿易主要貨幣;二是盟友要夠多。
倡南非加入金磚更勝附庸
說到盟友,財富與人口均可與中國媲美的印度,被中美兩國出力拉攏成為「真正」盟友。印度亦看準自身優勢,大玩「三角」關係,先向美國送出秋波尋求軍力,用作抗衡中國的威脅,以及維護自己在南亞印度洋的一哥位置;後接見中國總理溫家寶率領大約400名企業家,雙方更簽訂160億美元合約。中國讓印度成為贏家,左右逢源,就是要印度不向美國傾斜。
正當全球焦點滙聚亞洲,中國已加緊培植經濟較弱的非洲。國務院上月23日公佈一份「中國與非洲的經貿合作」新聞稿,披露中國在非洲49個國家已有投資,涉及範圍廣泛,由公路運輸的基建、銅礦,以至化肥的資源、水與電的公用建設、還有教育與醫療等。
新聞稿更提到,從2000至2009年,中國免除35個非洲國家共逾189億元人民幣貸款,並於2010至1012年間,計劃向非洲提供100億美元優惠性貸款,支持興建機場及水電廠等基建。
值得留意的地方是,稿內提到中國努力提升非洲「造血」功能,中國在非洲的投資要「本土化」。還有中國提出將南非加入金磚四國,成為「BRICS」。聰明!「盟友」較「附庸國」更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