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理論:美滙去年是升不是跌 - 沈振盈

實戰理論:美滙去年是升不是跌 - 沈振盈

踏入2011年首個交易日,今日港股的走勢應該有機會高開。
在假期期間並沒有太大的消息影響,而上周恒指能夠企穩於23000點之上收市,技術走勢已轉好,起碼重上「頭肩頂」頸線之上;加上美滙上周急速回落,亦有助港股靠穩。但估計50日線的阻力也不輕,策略只宜短線炒賣而已。

恒指50日線阻力不輕

投資是炒預期的,但當預期之情況落空的話,就不宜過份固執。所謂「投資預期」,就是對一些未發生的事情作一個預測,假若此預期實現的話,市況便應該朝某一方向走。
分析員如何去作出「預期」的推測呢?一般都只是拿着經濟學的課本,搬字過字。這種預測方式是否準確?在現今的投資市場,筆者夠膽說,是錯多對少。
就以市場對「量化寬鬆」跟美元走勢的預測為例,大部份分析員只是以為美國印銀紙,令到供應量增加,就認為美元必定長跌,這樣通脹必來,接着就認定資產價格必升。
以上的一切只是一個預期,建基於投資分析裏面的其中一個論點。卻忽略了其他影響滙價的「眾多」更為重要的論點。
過去一年,美元是升多跌少,2010年全年計,美滙指數收78.96,相對2009年尾的77.9,是上升,並非下跌。那麼,因預計美元下跌而產生的通脹預期,又會否出現?出現的原因是甚麼?若只是資產「驚」通脹而「炒」出來的通脹,絕不持久,最終一定會跌下來。只有由經濟帶動的通脹,才是長升長有。
投資市場的心理很多時候都是很怪的,當全世界認同美元會跌之時,明明美滙指數沒有跌,但很多人都覺得美滙已經跌了很多。
其實,從2007年9月至今,美滙指數只有在70至90的波幅內上落,中間位為80,根本就是橫行整固而已。
沈振盈
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