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領泛民打下雄厚政治基礎全面直選 力爭到底

帶領泛民打下雄厚政治基礎
全面直選 力爭到底

司徒華六、七十年代專注於建制外的工會抗爭運動,踏入八十年代中,港英政府面對香港前途問題,開始為香港引入小幅度民主選舉,司徒華與一班支持民主回歸的民主派合作,積極爭取香港全面直選,先後成立民主促進會、港同盟等民主派組織及政黨,更親自領軍參加選舉,開啟他的從政之路。在司徒華廿多年議會及選舉生涯中,更是未嘗一敗,協助民主派擊敗無數強勁政敵,為泛民在香港政治影響力打下雄厚基礎。
「從歷史潮流去睇,民主必勝!」
——2004年告別立法會,展望香港民主前景

香港前途問題七十年代末浮現,到1984年中英兩國簽訂《中英聯合聲明》,正式就香港1997年回歸中國達成協議。港英1985年首次於立法局引入功能組別選舉,當年司徒華決定出戰教育界並成功當選,成為他踏入政界第一步。

高山大會催生了民促會

不過,當年民主派對港英政府落實直選步伐緩慢十分不滿,包括教協在內的一批主張民主回歸、港人治港的民間團體,1986年在高山劇場舉行了一場對香港民主運動有深遠影響的會議,同意共同爭取1988年直選、民主《基本法》、建立民主政制、實現百分百「港人治港」。這場名為「高山大會」的會議,催生了第一個民主派聯盟組織,民主政制促進聯委會(簡稱民促會),各與會團體同意以司徒華及李柱銘作為領導人。司徒華爭取香港民主的角色越來越吃重,除了和李柱銘擔任《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爭取在《基本法》落實全面普選;當港英否決八八直選後,司徒華又與民促會團體迫使港英在香港回歸前落實普選。
89年六四事件後,司徒華、李柱銘與北京全面決裂,社會對支持加快香港民主步伐訴求再次升溫,90年兩人聯同一班民主派人士合組香港民主同盟,成為香港首個民主派參選政黨,司徒華91年更放棄選立法局功能組別議席,與李柱銘領導港同盟出戰首次立法局直選,終大勝而回,司徒華更以57,921票成為九龍東選區票王,全港得票只低於李柱銘。港同盟1994年與匯點合併成立民主黨,1995年司徒華再為民主黨出戰,參加市政局選舉,挑戰被指投向北京陣營的杜葉錫恩,港同盟中人均認為此戰極為難打,因為杜葉錫恩在觀塘北選區服務多年,但司徒華最終以逾五成得票擊敗杜太,為民主黨打贏硬仗,也為民主黨奠定泛民第一大黨的基礎。

回歸前挑戰特首候選人

香港回歸前,北京主導下舉行首屆特首選舉,民主派被拒諸門外,司徒華應民主黨要求披甲上陣,以民間特首候選人名義,走訪全港各區,並收集到逾10萬個附身份證號碼的市民簽名,為民間特首提名行動打響頭炮,司徒華隨即公開挑戰四名特首候選人,結果董建華及楊鐵樑願意與他會面,討論治港問題,也為選戰中被北京邊緣化的民主派,打破一道缺口。
隨着香港回歸,民主黨一眾「落車」議員,再次在司徒華帶領下參加1998年首次立法會選舉,直到04年才決定不再角逐連任,但他對民主黨、甚至香港民主運動仍是舉足輕重。以2010年五區公投及政改方案一役為例,司徒華雖已證實患癌,但仍站在最前線,力撐民主黨不參加五區公投,以及支持通過政改方案,此舉令他遭到猛烈批評,卻成功令民主黨內部保持團結,難怪有民主黨核心成員直言,日後難有人可以取代司徒華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