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見證日軍侵華暴行的司徒華,自小長出一顆愛國心,希望中國有一天強盛起來。中共於49年建政,司徒華曾對這個新中國充滿憧憬,年輕時投身本地左派組織,希望為祖國出力,而中共也視他為難得政治人才,一度加以重用,可是司徒華始終不肯對中共唯命是從,令他與北京關係時好時壞,華叔的愛國路相當難走。
魯迅說:「豈有豪情似舊時。」我卻說:「還有豪情似舊時。我還有一顆熾熱的心,渴望出現一個富強、幸福、民主、自由的中國。」
——1997年接受《亞洲週刊》訪問
司徒華與北京拉上關係,始於他1949年入讀皇仁書院,開始參加社會運動。司徒華接受訪問時曾說,年輕時參加過一份親共刊物《學生文叢》舉辦的讀者會,這個讀者會1949年搖身一變,成為親共學生組織「學友中西舞蹈研究社」,即今天學友社的前身,董建華年代的特首特別顧問葉國華,也是出身自學友社,而當年只有18歲的司徒華,是「學友中西舞蹈研究社」創建人之一。
左派責右傾奪權掃出門
隨着中共政權越走越左,司徒華與當年學友社領導開始鬧分歧,他無法認同那套左傾的政治路線,結果當時學友社領導核心柯其毅,動員香島、培僑、漢華等左校六百多個學生入會,推翻司徒華的領導,又指摘他是右傾保守,司徒華曾在報刊專欄中,形容那次是遭左派「奪了權,大清洗」,「我是這樣被掃地出門的」。
司徒華離開左派陣營後,未有放棄社運工作,1972年領導教師改善薪酬運動,這時北京再找上當時是教協主席的華叔,並派出新華社主管情報的副總編輯周宏明找他,要求停止教師抗爭運動,以免影響香港社會穩定。司徒華一口拒絕,結果北京再次攻擊他,不斷散播他是「托派」的言論,企圖政治抹黑,但因為司徒華得到教師信任,北京無法再像他在學友社年代般,把他從教師運動中拉下馬。
改革開放對京重燃希望
1975年教協站穩了陣腳,逐步成為香港最大教師工會,北京改變對司徒華的態度,再次將他視為可以合作的對象,從70年代中到89年六四事件前這段時間,可算是司徒華與北京關係最和諧的時候,一方面因為中國開始改革開放,鄧小平上場扭轉極左政治路線,令愛國的司徒華對北京重燃希望;另外香港回歸已成事實,北京急需香港社會支持,當時一直支持中國收回主權、實現民主回歸的司徒華,自然是他們要爭取的對象,中方並於85年委任他出任《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
正如以往和北京決裂的歷史一樣,司徒華愛國,不代表他會聽命於中共,他與另一草委李柱銘,在草委會內不斷要求北京在《基本法》加快香港民主步伐,當草委會89年就《基本法》草案投票時,司徒華及李柱銘因不滿當中有關民主步伐未有接納港人意見,雙雙投下反對票,令當時港澳辦主任魯平頗為不滿。
除了在草委會內與北京唱對台,司徒華又聯合香港民主派力量,1986年組織民主政制促進聯委會,向北京爭取民主普選,又帶領港人焚燒《基本法》,抗議民主步伐太慢。司徒華一再逆北京意思,令當時北京政府對他的態度十分不滿,到89年發生六四事件,司徒華帶領港人聲討中共鎮壓學運,並退出草委會,北京點名批司徒華是支持學運的「黑手」,至此司徒華與中共政權決裂,之後再無公開往還。糾纏逾60年的恩怨,隨司徒華去世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