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令人好沮喪!除了因為元旦正值周六,全港打工仔慘被呃假,更大鑊的是累積了一星期的「節日後症候群」即將爆發。一想起明天要晨早起身返工返學,簡直想死。身心俱疲,如何擺脫節日後的消極狀態,成為2011年第一項重大挑戰!
記者:蔡慧敏
攝影:楊錦文
Model:Cherry@Puremodels,Elle&Thomas
生理系 病發高危注意
「節日後症候群」有幾強勁?家庭醫生關嘉美在聖誕假期後已有深切體會:「12月28日開診勁多人幫襯,傷風感冒鼻敏感鼻竇炎腸胃不適甚麼都有。有些懷疑是起不了床上班,專登來攞到診紙的。」關於「懶惰病」,稍後再談。但狂歡過後身體未能適應正常生活,亦不容忽視。「過節出街食飯,食物不是100%乾淨;睡眠不足抵抗力弱,加上天氣又凍又飄忽,好易中招。」慢性病患者更是高危一族。且看以下的節日後遺,你中了幾多瓣?
①痛風發作
痛風是由於體內嘌呤(purine)代謝紊亂導致的疾病。嘌呤過多會令血液中的尿酸升高。尿酸積聚在關節,便會引起痛楚、硬化甚至畸形。高嘌呤的食物包括內臟、海產、豆類、菇類等。節日令人鬆懈,平日的「戒口令」早就拋諸腦後;而且派對食物中隱藏了「違禁品」可能也不自知。
②血壓、膽固醇上升
膽固醇和血糖伴隨着高鹽份和肥膩食物而飆升,缺乏休息又會令血壓上升,萬試萬靈!「血壓的正常水平是120/80,假期過後可以升到130/90;膽固醇亦可由正常的5.2升到7。食多幾餐就出事。」
心理系 堅守冲凉、瞓覺底線
大人有老闆鞭策身不由己,但小朋友「玩創個心」,不能期望他們能自動調節過來。最常見是開學的早上完全不能集中、上課時釣魚。香港公開大學心理學講師兼兒童心理學家萬家輝表示,細路的節日後遺主要來自生活規律被打亂:「放假冇王管,平日辛苦建立的作息時間表打冧了,自然易分心。」研究顯示小朋友若連續幾晚夜睡,專注力會明顯下降:「就算翌日瞓到好晏都無補於事。生理時鐘會對日光和溫度有感應,日間其實睡不穩。」小朋友最好在晚上10時前就寢。若長期睡眠不足,學習能力會下降。而節日期間大解放,零食除了致肥,味精、色素和防腐劑亦會令細路不能集中。萬家輝建議節日後1-2星期應完全禁止零食,作為調節。假期結束前應預留兩天作緩衝:「例如周一開學,周六便要開始早睡。」就算假期後第一天意志消沉兼非常眼瞓,也不應讓小孩午睡,否則只會造成惡性循環。但預防勝於治療,在即將來臨的農曆新年,應維持部份作息規律:「就算不用做功課,都要定時冲凉、瞓覺。」
西醫 節日後體檢
雖說「自己知自己事」,例如有肝病的再高興都不要飲酒。但關嘉美醫生說人總有不理性的時候:「節始終要過,否則生活太平淡。但凡事唔好去得太盡,否則猝死都有份!」她建議過節後做個小小的身體檢查,量血壓和膽固醇:「若升高了,就當是警戒。否則像溫水煮蛙,水浸眼眉才發現就『唔襟玩』。」節日狂歡後應設一段「冷靜期」,「hea下、食得清淡一點,白粥也有助解酒;做家務當運動,也可舒展筋骨。」
中醫 按穴位通便
睡眠不足、煎炸食物全是上火的源頭。熱氣再加上缺乏纖維素,所以節日後很多人都會有大便乾涸的煩惱。註冊中醫師彭明慧說揉按支溝穴,有助減輕便秘:「在手腕對上三寸的位置,不分左右。每次按2-3分鐘、每日可按2-3次。」雖然蘇施黃在電視上吹噓「羅漢果水可日日飲用」,但彭明慧不以為然:「虛寒的人飲完後會暈。如果確定自己是濕熱,可以用半個羅漢果加2公升水,煲30分鐘。有助利濕、潤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