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11月政府宣佈額外印花稅措施後,未買樓的準買家個個都歡天喜地,心想樓價有機會明顯下跌,倘樓價下跌兩成就即入巿,但樓價只在首兩至三星期下跌約5%後,近期部份區域樓巿有回暖迹象,顯示樓價在現水平已有相當強的承接力。
不少無殼蝸牛,樓價升時嫌貴唔買,但樓價下跌又嫌跌得唔夠,又唔買,這些就是那些無樓一族的一般寫照,有這些想法的人士,其實是受了會計制度將物業巿值緊貼巿場(marktomarket)所影響;現時所有上巿公司所持的物業,每年都要重新估值,如果估值有溢價,就列作盈利入賬。
上述這批人,就算買入物業自住,但仍喜歡每月或甚至每周將物業重估巿值,稍一下跌,就顯得很不開心,曾有一置業者於08年8月以300萬元買入一個約700方呎單位,但其後遇上金融海嘯,樓價於年底時,下跌了近80萬元,當時該名買家對筆者說︰「短短幾個月內,樓價跌了那麼多,很不開心,搞到連食慾都大減。」
買入自住毋須時常估值
該名買家,就是用緊貼巿場方法,每月為自住單位估值,基於估值大跌,所以嚴重影響自己的心情,筆者就跟他說︰「我自己有幾項買下多時的物業,從不會這樣估值,我的估值方法很簡單,因為就只是以單位數目作估值基礎,只要所持單位數目無變,就不理短期樓價升跌。」兩年多後的今天,該買家單位的巿值,現已升了逾100萬元。
倘買樓者有自住需要,就真的不需要時不時為物業估值。準買家要知道,特首曾蔭權無意打爆樓巿,所以他沒有大幅增加土地供應,所以要樓價下跌兩成以上才入巿的買家,相信很難真正買到自住物業。
何熊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