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第一波:團購風險高 - 李兆波

理財第一波:團購風險高 - 李兆波

消委會接獲不少投訴是有關團購被騙,這不是新鮮事。團購是指集合一班人的力量去議價,務求可以從零售商或批發商取得好價錢。團購在歐美由來已久,近年也在內地興起,都是拜互聯網所賜。

揀有信譽中介人

我對團購既是正面也可負面,正面是可以有折扣,要是團購那麼好,零售業將面臨很大威脅,因為團購價格較平,而零售價格較高。不過,我們仍看見零售業大行其道,團購不是氣候,因為團購不及零售方便,而且中間人的信譽參差。從投資理論,任何東西的價格有溢價,一定反映內裏的價值。大家到超市一站式購物,既方便又種類多。零售商要付租金、倉租及運輸費等,而買家也省時間,因此要付出溢價才可購買貨品。
團購不是不好,但要選擇中介人。80後的讀者群相信對facebook、討論區不會陌生,這些媒介很容易招攬會員,當中良莠不齊,有信譽好的,有存心欺騙的。數十年前就有一樣叫標會的東西,那時的投資風氣不盛,也沒有退休計劃,於是有中介人興起向會員收集資金,到一定時日便向會員派發回報,直到會員離世為止。
當中確實有人可以收到小量回報,也有中介人出走的例子。現在此方法當然不可行,看真點團購與標會有些相似。
要避免受騙,我建議只參與信譽好的中介人作團購,例如因居住而聯繫的業主會,或工作而走在一起的員工福利會,或是有好名聲的公司,如報章發起的團購。只在討論區等出現,而主持人是名不經傳,甚至沒有商業登記及地址等資料,應當小心。
就算是名人的也只作有限的投入,否則如某些瑜伽會,或者是馬多夫式的事件,便會再次上演。

李兆波
中大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會計與財務高級導師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