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節廚餘問題 - 陳業禧

佳節廚餘問題 - 陳業禧

英國泰晤士河水務公司近日大力宣傳,呼籲市民要妥善處置廚餘,別把佳節餘下的食物都冲到水槽、渠道。根據該公司十二月的數據,渠道內的油脂增加了百分之廿五。即,多了約五百噸、遇冷凝固的髒物堵塞管道。公司勸喻民眾要先將所有廚餘放在一個容器內,待油脂凝結後,再掉進垃圾桶。
倘若香港面對同樣問題,我相信響應者寥寥可數。面對較易處理的廢紙、鋁罐、膠瓶,部份港人也不願分類,把它們直接扔棄;亦有些港人,盡顯怕吃虧的心態,把這些可循環的物品囤積,大袋小袋,搬到回收車換錢。「方便」和「利益」似乎遠比環保重要。那五秒鐘、那數滴水,我們也想省掉──直接歸還那黏手的牛奶瓶。要是沒有那幾毛錢作動力,垃圾桶定必擠滿玻璃瓶。
廚餘既沒有經濟價值,又難處理。怪不得它一直也是堆填區的常客。沒錯,我們尚欠一所具規模、有系統的處理廚餘設施。而小蠔灣的廚餘處理中心仍在策劃階段。這些硬件可待發展,它們不是問題的癥結。事實上,我們的心態是問題的根本。作為地球村的公民,我們的公民意識仍未及格。我們不願意付出。更糟的是,我們甚至享受浪費。

希望人人珍惜食物

我們從小便知節儉是一美德,人人也能把李紳的《憫農》倒背如流──「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形式、面子、排場壓倒一切。喜慶、佳節尤甚。傾倒菜羮如富人的專利;浪費食物如強國的標誌。
當西方國家仍在與這些問題搏鬥時,香港不能一朝一夕完全效法台灣、日本。根深柢固的價值觀始終要靠教育改變。筆者感謝祖母自小的恐嚇:「碗裏剩下的飯粒便是你老婆臉上的疙瘩!」更感激各個團體的努力,如大專院校的「有衣食日」、食肆的「少飯」行動、酒店減少飲宴菜式等。除夕、新年快來了,望君珍惜!

陳業禧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