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風光這邊獨好」形容過去一年的香港經濟表現大概不會有多少人反對。二○一○年香港的經濟增長、投資消費市道、資產市場表現、市民經濟信心不但遠勝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系,甚至可能是回歸十三年來最理想的一年。
這樣的評估不是隨口說說的,各項經濟數據都反映經濟在強勁增長。以GDP為例,香港第三季增長高達百分之六點八,雖及不上中國大陸的百分之十,卻比歐盟、美國、日本只有不足百分之二的增長速度快得多。此外,失業率跌至百分之四點二,消費增長保持在雙位數,新股集資額全球第一,樓價超越九七年的高峯,政府財政儲備逼近五千億元的高水平。歐美國家政府若有這樣一份成績表,肯定會大開香檳慶祝,甚至會提早宣佈大選,增加政府的議席及權力。
只是,蔚藍的天空可以隨時風雲色變,金融市場及經濟大形勢比氣候變得更快更厲害。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回歸時,本地經濟壯旺無比,中國市場商機無限,樓價高處未算高。才不過三個月,金融風暴橫掃亞太區,香港股市樓市齊瀉,經濟急轉直下,到○五、○六年才勉強站穩陣腳,重拾上升軌。
二○○七年底美國金融市場一片好景,投資大行發放的花紅獎金數以百億元計,名車豪宅私人飛機的Order接個不停。三個月後,貝爾斯登要政府出手襄助,金融海嘯一浪接一浪,雷曼倒下,美林低價賣身,AIG要政府出資八百五十億美元才避過倒閉的命運。
這些歷史及新近事例清楚顯示,全球經濟歷經多場風波起伏後並沒有趨向穩定,並沒有回復平衡,反而變得更波動,更難捉摸,風暴的威力一次比一次大,令各地政府及人民難以應付。換言之,今年的好景,當前的「好天氣」未必能在明年維持,並有機會在幾個月內面目全非。
目前看得到的最大威脅仍然是資產泡沫問題。特區政府推出的特別印花稅雖然加重了炒家的負擔,雖然暫時遏止了樓價繼續大幅上升,但由於市場充斥熱錢,資金太充裕,樓市炒賣活動仍然相當熾熱,樓價也在高位徘徊,沒有看到下調的迹象。當重招收效有限時,炒家便會蠢蠢欲動,一般買家可能急於入市,把樓價推得更高,更脫離市民的收入水平,形成更大的泡沫。誰都知道,樓市泡沫帶來的巨大財富效應就像興奮劑一樣令消費者、投資者亢奮,很容易出現過度投資、過度消費的情況。但一旦資金像九七、九八年那樣迅速從亞太區撤回美國,支撐超高樓價的資金便會突然煙消雲散,建築在高樓價、過度投資及消費的經濟好景便會煙消雲散;香港即使不立時變成「窮光蛋」,從政府到企業到個人也肯定要由奢入儉,緊縮開支,令整體經濟停滯不前。
除了資產泡沫外,通脹飛升是另一個可能的大患。隨着美元不住下跌及商品價格上升,物價已在持續上升,為低下層市民帶來負擔。展望明年美元仍將積弱不振,商品價格升得更快更急,令經濟、社會面對更大的震盪。
由於聯儲局及各國央行大印鈔票救市,數以萬億元計的資金正在全球各地亂竄,它們會造成甚麼問題,會令甚麼市場或國家爆煲是誰也預計不到的事。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萬億元熱錢催生的金融風暴不會比○八年那一場海嘯輕微!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