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歲的駿駿今年就讀三年級,每天從他睡醒的一刻開始,父母就要跟他進行連場角力。首先早上鬧鐘響過後,他總要父母多番催促才願意起床梳洗。穿校服時仍然如在夢中,連扣錯衫鈕也懵然不知,要父母替他整理妥當,這時他又急不及待把最愛的早點「奶醬多」送進口中,結果弄得滿臉都是奶醬,他又隨手一抹,結果越弄越糟。放學回家後,駿駿又是一如以往坐在沙發,沉醉在電子遊戲的世界中。三個小時過後,他要在父母的威迫利誘下才做家課、吃飯和洗澡,但轉眼間,時間已到了晚上十一時,又是駿駿睡覺的時候。
症狀普遍家長易忽視
駿駿其實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動症(ADHD),此症的患者一般的症狀為三心兩意、容易分心、沒有耐性、難以安坐、口若懸河、說話過多、無法專心聆聽他人說話以及打斷別人說話等。由於很多小孩都有類似特徵,家長往往誤把孩子當作頑皮搗蛋,忽略可能患上ADHD而延誤求醫,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
ADHD的成因,可能與兒童的腦前額葉發展異常有關。腦前額葉負責的功能包括自制能力以及計劃和組織能力,若這方面出現問題,會令到兒童的學習及社交等方面受到負面的影響。除此之外,ADHD的出現亦與遺傳有關,根據研究指出,在ADHD的患者當中,約有百分之十至三十五的直系親屬及百分之三十二的兄弟姊妹同樣患有ADHD;而同樣患有ADHD的父母,其子女的患病率更超過五成,達到百分之五十七。至於父母可以怎樣幫助患上ADHD的子女,下一篇再詳細討論。
隔周四刊出
撰文:協康會青蔥計劃總經理鄭家寶
( http://[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