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時候頻頻出門,錯過了一些香港新聞。估計就在某一次出門的時候,香港的報紙上出現了「廚餘」這個文雅而又充滿罪惡感的名詞,我沒看見,沒能確定它的「誕生」日子。後來,報紙上就隔三差五「廚餘」起來,時髦得不得了,每次都令我覺得自己落後於形勢了。
身為一個香港人,怎麼可以有時髦不趕,有話題不說呢?比如這一天,看見現在連給小學生供應午膳都在討論多餘─不不不─「廚餘」問題了,這就令我覺得,也應該為這社會出點力,出點主意。
你知道,在我小時候,物資極度貧乏,穿沒像樣的穿,吃沒像樣的吃。即使這樣,竟然還有「廚餘」,每家每戶,每頓飯之後,總有些湯汁菜渣之類剩了下來。
老實說,那時候的人,環保覺悟比今天高得多。今天環保是很漂亮叫出來,那時人們環保,則是實實在在幹的。所以,那時候在我們上海的弄堂裏,就有一口大瓦缸,上海人將之稱為「泔腳砵斗」,譯成香港話,就是「潲水缸」。
每家每戶每頓飯之後,就會將「廚餘」倒進缸裏,然後由得農民定時來拉走,拿回鄉下餵豬。將人的「廚餘」去餵豬,餵大了豬,殺了豬再餵人,簡直就是一條環保食物鏈。這個寶貴的經驗,可以提供給全香港中小學,每個學校,都備幾口「潲水缸」,然後再辦個養豬場,餵完小朋友,吃不下了,多餘了,再餵豬,餵大了豬,殺了,再─寫到這裏又覺得不對了,因為報紙上說正在積極減少「廚餘」的那家小學,正環保地提倡學生伙食「少肉多菜」,那養了豬,那麼多豬肉就不好辦了。你看,我還是趕不上時髦和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