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點評乏充電配套 電動車難起動

行業點評
乏充電配套 電動車難起動

中國城市化發展迅速,汽車需求急升,要有效控制碳排放,發展新能源汽車實在刻不容緩,儘管中央積極為新能源推出各項優化政策,並為消費者購買電動車提供每輛3000元(人民幣.下同)補貼,然而面對充電站不足及電池等零部件技術落後,內地新能源車發展一直停滯不前。
過往電動車發展一直以民企為主導,如比亞迪(1211),但民企發展良莠不齊,中央遂為產業引入央企,藉此為整條產業鏈定下標準,因此國資委在8月推動16央企組織聯盟發展電動車,並撥出13億元支持,甚至引入像與電動車發展毫不相干的電力及石油央企加入聯盟,就是為了掃除整條產業鏈中最大障礙──配套不完善。
電動車要長期在公路上行駛,便需要有足夠的電力,意味完善的充電站及電網缺一不可。
國資委拉攏國家電網及南方電網發展電動車,便能透過兩者各自經營的地區建設電動車充電站及充電樁,中石化(386)及中石油(857)母公司亦可將旗下加油站網絡更改為充電站,冀逐步解決電動車配套不足的問題。

須盡快落實電池標準

至於電動車的核心關鍵零部件電池,技術發展上仍有待改進,預計充電設備的國家標準最快明年上半年公佈。現時電池技術分開鋰電池及鉛酸蓄電子兩大派系,前者有光宇(1043)作代表,後者亦有天能動力(819)、超威(951)等,兩者各有優劣,只有盡快落實電池標準,電動車發展才能躍進。
中汽協助理秘書長葉盛基指,希望未來汽車零部件環節可組成數家產銷規模超過100億瓦時、具有電池關鍵材料研發和生產能力的動力電池龍頭企業。
電動車發展有利可圖,企業自然想加入分一杯羮,如華晨(1114)及中大國際(909)。按照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未來10年規劃,前5年是培育期,後5年是發展期,冀2015年純電動車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累計產銷量逾50萬輛,2020年累計產銷節能與新能源車逾500萬輛。
作為汽車產業「十二.五」規劃重點《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已結束徵求意見階段,預計明年1月正式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