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骨痛及骨折都是骨髓瘤的常見病徵,但瑪麗醫院今年初接獲一宗個案,61歲女病人因持續發燒、咳嗽並痰中帶血入院,電腦掃描顯示其肺部「一撻撻」,疑是肺部受感染,進行氣管鏡及血清檢查等,才發現肺部其實是被骨髓瘤的癌細胞入侵,當時骨髓瘤已屆中期;專家指,出現如這名女病人般的非典型骨髓瘤症狀個案非常罕見。記者:陳凱迎
該名女病人本身無長期病患,但持續9個月出現發燒、咳嗽及痰中帶血症狀,遂到瑪麗醫院求醫。胸腔X光顯示女病人肺部有陰影,再接受高解像度電腦掃描檢查,結果發現肺部有「一撻撻」,醫生初步懷疑她肺部受感染,轉介胸肺科跟進。
醫護人員再替女病人進行氣管鏡檢查,並抽血進行血清檢驗,發現其血液內存在單克隆免疫球蛋白,反映體內情況異常,懷疑女病人罹患的是骨髓瘤而非一般肺部感染;醫生於是替女病人的肺部組織進行檢驗,確定組織內有由其骨髓瘤轉移到肺部的癌細胞,當時骨髓瘤已屆中期。
有參與診治該名女病人的香港大學血液及腫瘤科副教授詹楚生指,患者的骨骼X光檢查無顯示有溶骨性病變,她也沒有骨痛及骨折等骨髓瘤典型病徵,反而於肺部受轉移的癌細胞侵害後,才出現上述症狀,屬於非典型情況,個案相當罕見,為本港首例。
破壞腎臟可致死亡
詹說,骨髓瘤患者倘沒有及早確診治療,可以因為體內血鈣增加,破壞腎臟引致腎衰竭之餘,也會因血液內不正常的免疫球蛋白增加,導致貧血及增加感染機會,嚴重可致死。
醫管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字顯示,本港過去10年每年約有200宗骨髓瘤新症,患者近年更見年輕化。詹表示,以往骨髓瘤於60至70歲長者較常見,但近年卻有越來越多30至50歲的患者,最年輕的患者僅28歲,需接受骨髓移植。
配合類固醇作治療
要治療骨髓瘤,除近親骨髓移植外,醫學界近年利用標靶藥物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例如上述女病人,便是利用標靶藥物配合類固醇治療,控制病情;然而,大部份治療骨髓瘤的靶標藥物於公立醫院仍需自費,有需要的病人可考慮申請醫管局的撒馬利亞基金。